反正发明现在不缺钱,来多少他要多少人。
而这也就导致了军器局范围越扩越大,甚至到了最后,都直接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了。
但老朱却丝毫都没有在意,反而是有继续扩大军器局的意思。
而导致他这么做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天工开物上的批注关乎科技,关乎未来。
更主要的是,宋应星根据上面的东西试验,真的搞出了好东西。
首先是可以批量生产的燧发枪,除了供给给锦衣卫一批之外,剩下的已经开始在京营大批量装备了。
跟火绳枪相比,燧发枪不但省去了大量点燃火绳发射所需要的时间,更主要的是,只要稍作防护,那么燧发枪就可以达到防水的效果,虽然不是完全防水,但相比于遇水就废的火绳枪,燧发枪只要保护得当是可以在大雨中发射的。
双方交战,一方能用火枪,另一方不能用,哪怕能用的那一方只能开一枪,对于军队来说,这也绝对是足以致命的优势。
除了火器之外,在民生方面宋应星还根据批注弄出了什么所谓的土法炼钢,使得钢铁的质量得到了极高的提升。
而在宋应星弄出来的众多东西中,最让老朱觉得惊喜的,就是水泥那东西了。
这东西用来修桥铺路,简直是神器,老朱在看到这东西的效果时,瞬间就想到了这东西的一百种用法。
在知道这东西成本低廉之后,老朱直接让军器局将水泥的配方交给了工部,然后让军器局继续研发、打造军器,而工部则大批量的制作水泥这东西。
原本大明因为缺钱,很多工程都停滞了,现在有了钱之后,老朱也觉得没什么急需修建的工事。
现在出了水泥这东西之后,老朱瞬间就找到了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修路,在大明境内大范围的修路。
现在流民遍地,一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田地可安置他们,刚好可以以工代赈,让他们来修路。
反正大明现在也不缺钱,如果只是赈济的话,大明财政白白支出这么多钱不说,让这些百姓闲着,还容易酿出事端,所以干脆让他们来修路。
虽然在战乱时期搞这么大的工程容易出事,可那些出事的是因为他们那是徭役,不但不给钱,反而还得让百姓自带粮食去干活,不出事才怪。
但他这却是以工代赈,算是招工,给这些因为受灾而无家可归的百姓找些做事,两者根本就是两码事,根本就不会出任何问题。
当然,前提是负责此事的官员不会贪墨,不然百姓拿不到工钱,吃不饱饭。
到时候以工代赈弄得跟徭役一样,百姓肯定还是得闹事。
所以负责此事的官员不但得挑出一个廉洁公正的,还要派出大量的锦衣卫在暗中监督。
不然这件原本双赢的好事,很可能就会变成祸端的起源,这种事老朱见得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