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发觉,到了这一步,他已经无从选择。只能把命运交给上天的安排,他必须毫不隐瞒的说出自己的理想,在这一刻的任何隐瞒,日后都会成为支持改革者之间矛盾的起源。
“这就是历史从来都是由阳谋推动的原因吗?”在开口之前,朱由检忽然有所明悟了。
看着徐光启的双眼,朱由检斟词酌句的说道:“大明应当为大明百姓而存在,它不应当是某个人的私产,也不应该是某些士大夫的私有物。不知先生你是否赞成呢?”
徐光启如遭雷击,久久不能反应过来。如果刚刚这番话出自其他人之口,他只会认为这是一个狂生的狂言,一笑了之而已。
但是出自大明天子之口,这可就不是什么玩笑话了。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执掌者,理论上崇祯有权力实现他所说的每一句话。
42岁才出仕,历经三朝的徐光启,宦海沉浮起起落落早就修炼的波澜不惊了,但是现在他有些心惊了。像朱由检这样的年轻人,他见的也有不少了。
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拥有热情,想要改变所看到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是缺乏历练的他们,多数因为缺乏对现实的了解,最终在社会现实所铸就的铜墙铁壁面前碰个头破血流。
但是崇祯和一般的年轻人不同,其他人碰壁了,最多也就是从中汲取教训,最后像他一样成为一个和现实妥协的人,也就是世人所谓的成熟。
但是拥有着至高无上皇权的崇祯,他却未必能接受失败的现实。热血在某些时候也会被称作鲁莽,而皇权在大明也并非真的那么至高无上。
在大明风雨飘零的今天,如果再出现如嘉靖皇帝和文臣互斗的局面,那么大明260年的江山,还真有可能凋零在这位少年天子手中。
徐光启中年才入仕途,但是正因为如此,他对大明的现实才了解的足够深刻。而同样想要挽救大明的他,从一介儒生,自学了农学、兵学直至现在的西方自然科学。然而蹉跎了20多年,历经了三个皇帝,始终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最后他才筋疲力竭的退而归乡,编辑农政全书,希望能以此书引起朝廷对农业的重视,挽回大明江河日下的困局。徐光启有改革朝政的志向和能力,但是他却不愿和一个鲁莽的少年天子携手,把本就微如累卵的朝局,弄的更加不可收拾。
不过徐光启也知道,现在不能断然回绝崇祯,否则这位天子失望之下干脆自行其事,那么大明的朝政危局就迫在眉睫了。
徐光启定了定心神,才缓缓说道:“陛下之心,已经几近圣贤了。然则陛下打算从何开始改革?又想要老臣做些什么呢?”
看到徐光启并没有一口回绝自己,也没有唯唯诺诺的敷衍自己,朱由检顿时增加了一些信心。这些日子来,朝中众臣不是把他当成小孩敷衍着,就是整天向他进献一些不着调的玩意,试图讨好他,一副弄臣的嘴脸。从来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和他正正经经的讨论事情的。
徐光启现在这个认真谈事的态度,一下就获得了朱由检的好感。于是他略有激动的,在这个时代第一次向一个明代土著,吐露他改革大明的初步计划。
“所谓治国首先是治人,若想要改革大明不适宜这时代的制度,首要就是要有人才,我大明的科举虽然能选拔人才,但这些人大多都是改革的反对者。若想要进行改革,就必须首先培养改革的人才。而培养人才最好最快的方式,莫过于建立学校。
我想拜托先生的事,就是请先生明日一入京城,就上书请求改革学校制度。把南北两京的国子监改为大学,把三舍制改为学年制,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开设算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