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书也被封了,闲着无聊,就把挽明的后续大纲写一写吧。
这是我原先设想的大纲,不是非正常终结后的大纲。比较粗略,大家将就着了解一下吧。
12年春,黄台吉派出的间谍挑唆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两班地主发起了政变,于宫门内伏兵,欲攻杀王世子和领议政。
虽然这一消息已经提前被社会调查部所侦知,不过负责监视皮岛、和济州岛的指挥使并没有把这个消息传递给王世子和领议政。
因为刚刚回国的王世子虽然倾向于改革,但却希望拿回的铸币权和海关控制权,并试图将新军的指挥权力从明国委任的驻大臣手里拿回来。
因此在四海贸易公司董事和军中将领的暗示下,大家决定借助反叛两班之手,干掉不够驯服的王世子。并借平叛的机会清洗一批内部不够亲明的顽固势力。在政变当日,社会调查部驻官员故意拦住了领议政,使其没有按时入宫。
在宫变发生之后,他们携带领议政出城进入新军军营,并召集了新军入城平乱。叛乱虽然被平息了,但是王和王世子都在乱中丧生。领议政不得不要求大明送回王次子继位,并开始大批清洗国内的两班士族。
政变虽然持续了不到三日,但是因改革而带来的稍许复兴气象却被完全打断了。为了保证的局面不继续恶化下去,东江镇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这样一来,黄台吉终于可以将原来放在边境的军队抽调回了沈阳,暂时解除了东面的威胁。
虽然大明的军队和政治经过改革之后,保密制度已经渐渐成型,使得黄台吉不能像过去那样轻易的获得情报。不过因为大明新闻报刊事业的繁荣,和明清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系,黄台吉依然还是能够从报纸和商人口中搜集到大明的各类情报的。
通过这些情报,黄台吉意识到大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过去三年里的自然灾害虽然给与了大明经济沉重的打击,但是凭借着从海外属国流入的大量粮食和财富,加上海外殖民地和新兴工厂对于灾民的吸收,使得大明的社会秩序始终处于崩坏的临界点之上。
反观沈阳,因为汗位继承权的问题,八旗的亲贵重臣们各个心怀鬼胎;而蒙古王公们见到明国重新强盛后也开始首鼠两端,不断的派人同西面草原的亲戚们联络;因为几次出征无果,无法从明国获得战争红利,国内的满人不仅变本加厉的压榨汉人,更是连一些蒙古小部族也不肯放过了,满人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正日益激化。
更糟糕的是,自从春节过后,黄台吉几乎三天两头的流鼻血,并且时常感到头晕目眩。至此黄台吉终于意识到,他已经不能继续等待下去了。
因为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等下去,国内各个团体日趋分裂的趋势不允许他等下去,大明日新月异的进步不允许他等下去,甚至于那些投降了满人的汉官的人心也不容许他等下去了。
黄台吉于是秘密召集满、蒙、汉的高官显贵,想要再打一场萨尔浒之战出来,以挫败大明蒸蒸日上的国势。不过参与会议的两位蒙古台吉却并不认为此时向明国开战的机会是恰当的,但是他们的发言却遭到了黄台吉的指责。
有鉴于之前黄台吉对于政敌的狠辣手段,这两位蒙古台吉在恐惧之下,干脆逃出了沈阳。得到消息的黄台吉一时大怒,不过他很快又冷静了下来,令长子豪格出兵追捕两位台吉,并授意豪格将两位台吉和他们的部族驱往察汉浩特,然后围察汉浩特要人。
黄台吉又令多尔衮、济尔哈朗监视锦州、义州之明军,令阿巴泰镇守营口,而他亲自率领八旗主力在辽河源召集蒙古各部会盟。做出了明人若是不归还蒙古逃人,便要率部攻打察汉浩特的意思。
黄台吉意图开战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士林和商人们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条战壕,认为不应该为了几个蒙古逃人坏了同满清的和平大局。
大明士子对于皇帝借助战争再次集中权力的担忧,比远在察汉浩特爆发的战争更为担心。眼下大家都知道满人打不进义—锦防线,至于满人打进草原去,他们总抢不到汉人头上来的。
商人们则是觉得同满清开战不划算,东北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气候实在是过于恶劣了,想要开发这里的土地,还不如去南方温暖的岛屿大陆占上一片土地更为划算。而且东北不是南洋外藩,这里打下来之后,皇帝肯定不允许他们把当地百姓当外国人奴役。那么现在用满人压榨这些清国的百姓,其实才是效益最高的。
内阁及地方官员也不愿意同满清现在开战,他们刚刚顶过了自然灾害和瘟疫,还指望着过上两天舒心的日子,不希望又面对一场倾国之战。即便这十余年大明和满人打了个不上不下,但是当初满人在东北打的四场大胜仗,还是让他们感到心有余悸,因此总希望先休养生息几年,待到大明完全恢复了元气再说。
士兵、工厂主和城市平民倒是士气高昂,纷纷向皇帝写信,认为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报仇雪恨,一口气打败满人,收复东北地区。
崇祯一一听取了这些团体的声音,然后同自己的军官团进行了长达数日的探讨。最终还是听取了李岩的意见,屯重兵于义锦一线,摆出和满人决战的气势,但却出精兵支援察汉浩特,以察汉浩特为诱饵,吸引黄台吉的主力去攻。黄台吉主力不动,则义锦重兵不动;黄台吉主力若是真的进攻察汉浩特,那么义锦重兵则步步为营,一路平推沈阳。
黄台吉和明军都指望着,调动对方的兵力向自己进攻,然后乘隙一战定胜负。只不过明军以察汉浩特为诱饵,而黄台吉以沈阳为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