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走进教室里之后,就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了一段文章出来。
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
“大家谁知道,这段文章的出处?”张教授此时看着台下的众位学生问道。
虽然是一节古文课,跟姜鹿溪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
但当上课了之后,姜鹿溪就在很认真地上课。
她在这位张教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就一直在注意他写的内容了。
只是这段时间姜鹿溪看书看的也不少了,古代的一些经典文学或者是一些好的诗词文章也看了不少,但这段文章,姜鹿溪确实不知道出自何处。
其实,都不只是他,就连教室里许多文学院大二的学生在看到这段文章时也是一脸懵。
不过看这段文字的问题,应该是一篇赋无疑了。
所谓赋,就是古代讲究需要带韵的一种文体。
对于古文来说,无韵不成诗,而同样,无韵也同样不成赋。
赋,更像是古代的散文。
只是,知道是赋很简单,出自哪里,就很难了。
姜鹿溪皱了皱眉,她显然是看不出来的。
看着底下的众人沉默不语。
他又道:“这篇赋虽是名人所做,但本身确实不太出名,大家不了解这段文章的出处没关系,但这段文章里悲莫悲兮生别离这句,大家应该了解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学生突然举起了手。
“你来回答一下。”张教授让那名学生站了起来。
“老师,悲莫悲兮生别离这句的典故,应该是出自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这篇词里有一句,叫做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那名学生答道。
“还有吗?”张教授眼睛一亮,然后笑着问道。
他以前问这个问题时,基本上都是回答不出来的。
没想到这一届竟然有学生回答了上来。
这说明这学生的书是真的没少读的。
因为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是挺冷门的一首。
当这名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说出辛弃疾的这首词时,确实引起了教室里许多人的一阵惊讶,这首词,教室里确实有很多人没听说过。
“没了。”那学生摇了摇头。
“请坐。”张教授笑着让那名学生坐了下来,不过眼里闪过一抹可惜之色。
“还有学生知道吗?”他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