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嫂觉得小叔子挺有希望的,公公婆婆要供他读书,她也没反对,可十来年过去了,赵护连个县学都没考上。
赵大嫂这边看不到希望,而另一边赵护成亲生子,他们又要多养几口人。
眼看着自家孩子大了,赵大嫂说什么也不供养小叔子一家了。
断了供养不说,还磨着分了家,不过赵护夫妻两人不怎么会种田,赵护那两亩地,便由大哥种着,每年给他百斤粮。
分家之后,赵大嫂便一心扑在了儿子的学业上。
原先在村里学得好好的,哪料到,赵护落榜没几日,突然自己写了篇文章去县学找了教授,这么一来二去,教授竟看中了他的学问。
顺利进了县学,成了正儿八经的生员。
每个月还有一两银子的廪银。
赵大嫂想着那个闷葫芦的小叔子都能成功,没理由自家聪明可爱的儿子不行。
于是,便决定让儿子拜县里最好的先生,这样一来光是束脩就多了二两银子,后来心疼儿子年纪这么小每日从县里走回家。
不止花时间,还吃不好休息不好,哪能把书读好。
索性在县里租了个小院,跟着去县里陪读去了。
家里这一摊子直接丢给了丈夫和两个女儿。
两人住到了县里,这花费就与村里不可同日而语了,不过小半年时间,已经十两银子没了……
赵大嫂原先掷地有声的要给女儿攒嫁妆。
如今是只字不提,倒是与丈夫和女儿计算起了小儿子读书的花费,这么一算,读个十年八年,差不多二百两就没了。
她先前与丈夫种地,闲时再上山采药、打野味,一年到头也不过才攒个十来两。
后来两个女儿大了,能做点女红赚些银两,一家人也没存下多少钱,也不知道她是被县里的富贵迷了眼,还是谁给鼓动心浮气躁了。
今日回来,告诉两个女儿,给她们寻了个好婆家。
贞娘听得暗暗咋舌,“大丫先前的亲事不是已经定了吗?”
大丫一听这个眼泪又落了下来,“娘说马家与咱们情况差不多,将来即使成亲了,也对弟弟的帮助不大,所以,她打算先带我去让施员外瞧瞧,若是被瞧中了,便回来将马家的亲事退了。”
“哪个施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