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始终是李世民的一块心病,必须解决。
回到长安后,
经过谋臣武将们的讨论,李世民最终敲定了作战方案,也就是‘疲敌’。
这也是李世民最喜欢,且屡试不爽的老战法:
先稳固防守,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随后派出小股骑兵进行骚扰。
若能劫得粮草则更佳,
即便不能,也要让高句丽军队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贞观二十一年三月,李积与牛进达分别从水路和陆路进攻高句丽。
李积成功渡过辽河,攻占罗郭城,而牛进达则接连攻下石城和积利城。
贞观二十二年一月,薛万彻率领三万大军渡过鸭绿江,向泊灼城发起进攻。
同年四月,辽东边境将领古神感也对高句丽进行了突袭。
贞观二十三年,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其子李治接任皇位,庙号唐高宗。
四年后,年近古稀的张士贵辞官归隐,并推荐薛仁贵继任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
十余时光匆匆而过,
直到显庆三年(公元658年),
唐高宗李治才命令程名振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再次出征高句丽。
这一战,他们成功攻占了赤烽镇。
这一战,已逾不惑之年的薛仁贵表现出色,打法凶猛。
他在辽宁浑河一带大败高句丽军队,斩首三千余人。
而这段历史,也成为了小说《薛仁贵征东》的故事背景。”
“第二年,薛仁贵继续猛攻。
在横山和石城的战斗中,
他骑着高大的战马,手持方天画戟,远的以箭射击,近的则用戟挑刺,英勇无比。
高句丽将领无法抵挡其锋芒,最终选择投降。
鉴于薛仁贵在连续两场战役中的卓越表现,
唐高宗便将薛仁贵晋升为了左武卫将军。
在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叫泉盖苏文。
公元642年11月,高句丽发生政变,泉盖苏文上台并建立傀儡政权。
他采取积极的扩张政策,对新罗进行欺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