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开始的时候,导演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剪辑,他们只是把摄影机摆好,然后让人在镜头直接表演,从头到尾不停顿。
到后来,发现胶片可以剪开、再用药剂柔和。
于是有导演就开始尝试,把摄影机放在不同距离、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拍摄。
电影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从此蒙太奇发展成了一门艺术,渐渐的形成了剪辑这个特殊行业,剪接、编辑,成为一部影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将近一百多年的电影历史中,剪辑手法不断完善和创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到了1995年,第一台数码摄像机诞生,开始使用磁带进行录像。
磁带和传统的胶片,又有了巨大的区别,因为磁带使用的是图像信息储备,而不是胶片的画面曝光影像。
一盘磁带,不可能像胶片一样,随便的剪开。
所以,剪辑艺术到了这时,开始分支出一门新的剔除了剪接的剪辑方式——线性编辑。
这是一种需要按时间顺序从头至尾进行编辑的节目制作方式,它是依照一条不变的时间线,借助放像机、录像机、编辑控制器、特技发生器、时基校正器、调音台、字幕机,将视频的声音和画面,依次录制到磁带中的编辑手段。
此后不久,伴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各种影像已经可以借助采集设备,导入到计算机之中。
另一种新的剪辑方式,悄然兴起——非线性编辑。
区别于线性编辑,需要按照时间线来完成编辑,非线性编辑抛开了时间线,更加方便快捷。
因为这种编辑方式,是以电脑中的视听信号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完成任意一段视听信号的组合。想怎么编辑,就怎么编辑。
可以随便调整图像顺序,可以随便添加字幕,可以随便配音配乐。
凭借这种优越性,非线性编辑迅速普及开来,各种非线性编辑软件接连被开发出来,绘声绘影、超级转换秀等等,配合数码相机,将原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拍摄,带进来普通人家之中。
这也使得很多普通人也可以拍电影!
当然,非线性编辑有无数优点,也有缺点,因为一般拍摄的信息量都很大,而个人电脑显然无法支持这么大的信息量,会导致图像质量在压缩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
不过,微电影不需要考虑这么多问题,素材本身就不多,又不追求图像达到影院级别,丢失一些像素,没什么问题。
说这么多,并不是想水字数或者怕举报,主要《老男孩》的拍摄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