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条,宗室、选材和吏治,说白了是大魏维持统治的手段而非目的。
真正的困境是后面两条,军事危机和财政危机。
而这两条又是相互联系的。
至正年间,北虏南倭,证明卫所军制已经彻底崩溃,卫所军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算是大魏最苦命的一群人,流血、流汗、流泪了一百多年,最后你还要求他们有战斗力!
这不是说笑话吗?
而募兵制的镇戍体系在九边已经普及,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魏在开国之初,太祖、英宗并没有考虑到这笔支出。
开国时,万象更新,土地兼并还不严重,吏治也算清明,那时候国家有钱,所以英宗过得还算潇洒。
但之后,几任皇帝那是阴天背稻草,负担越来越重。
到了至正帝时期,财政体系更是几近崩溃。
张居正收到徐鹤的信后,针对徐鹤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自己设想中的改革。
用大白话总结张居正的办法就是四点:
一,压制言论,降低改革阻力
二,推行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
三,实行货币改革,为军改提供充足资金;
四,实行军事改革,强化各行省和北方的防务。
这四条循序渐进,每一条都是为下一条打好基础。
看起来很美好,但徐鹤为什么将他的方案打回重新设计?
因为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比如加税,大魏给农民的税其实是很少的,国家要发展,那加税是必然,张居正的办法就是清丈土地之后,按比例把税款摊派到各行省。
看起来很合理。
但他没有想过,这些实际的税收到底是由谁来缴纳的?
另一个时代的历史上,黄宗羲曾经说过,任何财税改革,不管怎么设计,到最后埋单的一定是社会的最底层,记住,是任何时代。
所以,想要公平公正,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交税,那就要打破瓶瓶罐罐,将压在农民身上吸血的宗室、官绅、地主拉下马。
但这里有个很为难的问题,大魏的政治基础就是这些宗室士大夫,砸烂了他们的饭碗,大魏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