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典故 > 第86章 沧海横流玉石同碎一(第3页)

第86章 沧海横流玉石同碎一(第3页)

山阴离建康水程一千三百五十五里,江州郡治离建康水程一千四百,荆州则远得多,水程三千三百八十。

因此,王彬的子侄王兴之、王羲之、王胡之虽然关系更亲近,但因为在荆州任官,到的相对晚。王允之、王琅兄妹与王彬关系较疏远,但治所离得近,到的相对早。王琅又比王允之早到半日,门房远远望见她的车驾,先进去禀告,王导便叮嘱自己最爱重的长子去接人——王彬死后,王琅已是王家仅次于王导、王允之两人的高官,即使作为族人上门吊唁,也不宜引到女眷区。这事王彬家根本拿不了主意,王导主动发话,负责主持丧事的王彬长子王彭之反倒松了一口气。

王悦应承下来,神色如以往温润宁静,心绪却有些飘忽。

他还记得那年她入建康,自己去方山渡口接她,在她的坚持下,两人一同去了她长兄王晏之的墓地。后来她回建康,又是战火稍停便解职回来为父母居庐守丧。这么些年来,他参加丧礼的次数多得令他逐渐麻木,然而牵涉到她,胸口总会泛起一种格外尖锐的疼痛,就像看到烈日置于雪中,有种怪异的不协调。

“长豫兄长。”

两家在荀羡逃婚事件中立场相左,生出一些芥蒂,再次见面又仿佛回到从前。王悦不自觉扬起嘴角,看她自己掀开车帘,一跃而下,单衣箭袖的英姿昭昭俊朗,驱散春寒。

陪她来吊唁的谢安更符合晋人审美,披氅衣慢半步从容下车,向他行礼致意:“世子。”

王悦与他只见过三面,与王琅一道登门则是第一次,压住心里的想法微笑道:“自家人何必见外,随山山叫我长豫便是。”

他本来有些话要对王琅说,如今多了一人,性格里的谨慎周密发作,只略略说起王彬家中情况,以及这几日来了哪些宾客。快到殡所,婢女上前来请两人更换丧服,他止住脚步,嘱咐婢女一句,留在门口等候。

王彬的父亲王正与王舒的父亲王会是亲兄弟,王彬与王舒是堂兄弟,往下到了王琅这一代,关系又隔了一层,但仍在五服之内。按丧俗,王允之和王悦一样,都服小功,丧期五个月。

王琅的情况比较特殊,她成婚时没有按儒家名教那一套理论正过名分,王家不肯承认她出嫁,谢家也不肯承认谢安入赘,两家各执一词,求同存异。于是王悦代替王彬家人拿了主意,让婢女取小功丧服给王琅,取缌麻丧服给谢安。

王琅服小功,意味着她和未出嫁女一样,仍是王家人。谢安服缌麻,意味着他陪妻子服丧,并非王家人。

如果真能做到“越名教而任自然”,那么应该和竹林名士一样,不计较外在的形式,只注重本心。现在这般处置,可以说既不合名教,也谈不上自然,只是在两者之间取了一个模糊的折衷点。

有人对这种模糊讥讽抵制,也有人在这种模糊中如鱼得水。

而王悦相信,后者不仅比前者更能适应这个时代,而且能孕育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结出瑰丽灿烂的果实。这便是他先于王导,先于王允之,甚至先于王琅自己倾注心力启发她,帮助她的原因。

纵使他身在尘网,心陷淤泥,若能得见倾世之花盛开,光华遍照山河,活着,也将不再那么痛苦。

作者有话说:

[1]事见晋书成帝纪与食货志,书局校对版认为被免官的尚书是吏部尚书谢裒(谢安父),原文讹误作谢褒褚裒。然而与诸葛恢、顾和等传记中的记载矛盾,司马光做资治通鉴亦不录此节,综合比对取《晋令辑存》版本,即“尚書諸曹以下,免官”。

前文写谢裒咸康年间已官至吏部尚书,然而仔细研究时人履历,谢裒彼时资历、声望都不足以升迁吏部尚书。详细考证过程比较繁琐这里就不放了,简要记录下结论(不一定对):

东晋事归内台,主政必录尚书事,可以认为录尚书事=宰相。台内尚书令尚书仆射吏部尚书其他尚书。九卿中仅太常、廷尉有存在感,仍归尚书管。

永嘉流人名称谢裒历侍中、吏部尚书、吴国内史,怀疑是将谢安的履历讹误给谢裒,晋书则只言其官至太常卿,甚至略去吏部尚书事。《世说新语》有谢尚吊唁事,记其墓为尚书墓,应该是按当时习惯,取人生前最高官职。

[2]魏晋多战乱,丧葬礼仪因时、因人而异,不少人专门留遗嘱说明自己葬礼的削减程度。此处基于大唐开元礼中的葬仪挑选了《晋书·王祥传》等材料中有提及的流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