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如刚才李爱卿说的,一些投献只是挂个名,给被投献的官绅或勋贵支付一笔小于徭役税的钱就行了,比如原先一百亩土地要缴纳三到五两银子的徭役税,投献之后,只给被投献的官绅交一两银子就行。对外说是投献,其实只是挂名。这样双方都得利。”
罗雅谷点点头:
“陛下这个解释很合理。不过微臣也有一个解释不知道对不对?”
“说!”朱由检已经有些累了,便用了最简短的一个字催促。
“微臣这个解释是从刚才关于收租难的讨论中得到的启发。微臣猜测有些投献的人,并不是自耕农,而是地主。这些地主没有多少权势,佃户常常故意拖欠田租。田主要去打官司,也不容易赢。这样的地主,若是把田地投献给官绅,让有权有势,有家丁的官绅收租,他再从中分利,既免了收租烦难之苦,又能有稳定收入。这样的投献还是有利可图的。”罗雅谷眼中闪着光,显然他觉得自己的解释很有道理。
朱由检默然,以他的知识,实在无法判断这罗雅谷的说法是否符合事实。
罗雅谷把朱由检的沉默当成了默认,更兴奋了起来,继续说道:
“微臣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真正制约土地兼并规模的,是田主的收租能力。收租能力越强大,他可以兼并的土地数量也就越大。所以微臣认为大明的土地兼并是不可能和欧罗巴各国相比的。
“欧罗巴的贵族往往有自己的城堡,甚至自己的军队。领地上的农民大多是农奴,所以欧罗巴的贵族拥有的收租能力,远远高于大明。土地兼并自然也更大。”
“大明的藩王和勋贵都没有实权,甚至发不出自己的声音,经常处在文官的围攻之中。
“以他们的权力不可能拥有很大的收租能力。”
“大明的读书人中了举人、进士,就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人脉。打官司更容易获胜。所以大明的读书人,只要中了举人和进士,就会有人自愿来投献土地。至于级别更高的官绅,收租能力更大,能接受投献的土地也更多。
“只是大明官绅的权力毕竟也受约束,也经常会被弹劾,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军队。大明佃户的地位又比农奴高得多,这收租能力的上限还是比欧罗巴的贵族要小,兼并土地的规模自然也不如。微臣听说那位徐阶徐阁老回乡之后就是接连被弹劾,最后不得不清退土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罗雅谷越是说到后来,越是眉飞色舞,似乎觉得自己的理论很高明,可以完美解释大明土地兼并为何不如欧洲。
朱由检对这罗雅谷的自我感觉良好,非常无语,这西洋人还真是敢想敢说,肆无忌惮。
扯了一大堆,倒像是真的一样。
虽然他说的似乎也有点道理,但事情岂会那么简单?
汪汝淳倒似对罗雅谷说的内容很欣赏,不断颔首,等罗雅谷说完,便开口道:
“还有一点,我大明的土地继承和财产继承一样,是诸子均分,就算这一代土地兼并颇多,到下一代,就马上平分了,到第三代就分得更少了,所以土地分散的速度也很快。若是不善经营,分散败落得还会更快,故此我大明耕地实在兼并不起来。”
罗雅谷连连点头:
“欧罗巴近几百年都是长子继承,土地兼并的规模才能维持并扩大。”
朱由检见这两人一唱一和,几句话说得倒好像明朝土地不够兼并成了事实。
不过他一时之间,也实在找不出理由反驳。
只得一挥手道:
“好了,不说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