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800字 > 第八章知行合一才是真(第2页)

第八章知行合一才是真(第2页)

党员干部的一切担当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首先就要真正了解群众的疾苦冷暖,倾听群众对哪些问题最关心、最着急、最不满意,并且善于从群众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真正把工作干好,必须自觉把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重要的途径。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思想,掌握实情,激发智慧,增进感情。要了解真实情况,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要就地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做好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全局性、长远性、政策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深层次矛盾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

★知人善任当好伯乐

百姓感触最深的是哪个地方的好干部多,哪个地方的风气就正,经济就景气,干群就一家亲。好干部,领导放心,群众交心,家人安心。党的事业需要好干部,人民群众期待好干部,干部自身更希望成为时代好干部。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而是披沙拣金,靠组织培养,加上自己努力,经过长期实践的打磨,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成为优秀干部。

公元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城望风而降。此后,在军事要地街亭的防守中,诸葛亮没有使用宿将魏延以及吴壹,而是使用了虽然智谋过人,与诸葛亮多次英雄所见略同,但缺少临阵经验的马谡。派马谡带领一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结果,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从部下王平的正确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结果被魏国大将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担当态度,反映出不同的领导水平。街亭失守,马谡被斩,相比较之下,官渡之战中的那位被曹操斩首的历史上无名的监粮官,其作用相差千里。这点也映衬了诸葛亮并不善于处理善后工作。曹操是借人头提振士气,诸葛亮则是斩人头推脱个人责任。

诸葛亮到底错在哪里?一是选人制度和提拔人才体系缺陷。在这里我们看看整个蜀国除了刘备留下的五虎上将之外,其实根本没有领军的帅才,人才培养、发现和提拔体系完全没有。“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将军”说的就是这件事。马谡在街亭之战前面,除了跟诸葛亮提了很多治军建议之外,直接领军打仗的经验几乎没有。将马谡派出锻炼,可以先选择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就像我们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一样,下基层锻炼,让他的能力通过实际锻炼得以提高岂不是更好?

二是一人独大,授权不够充分。在街亭,马谡寸功未立,诸葛亮又在其下安排了一个老将王平来制约马谡,自然不会形成上下齐心的统一行动。真正优秀的团队,每个人都是整个团队的智囊和战斗者。即便是一个普通士兵,更别说是王平了,都要对街亭之失担当责任。当马谡在决策受到掣肘时,就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笑谈了。因为中国人往往在授权时会有所疑虑,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早就在我国古代兵书上写明,诸葛亮未必不知。也许在那样的环境下,诸葛亮猛然觉得只有马谡能够守住街亭,可怜蜀国无大将!其实,此时派王平为主将、马谡为参谋更好一些。或者派马谡为主将,将其兵力减少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给王平辖制也是不错的行为,不要将王平和马谡合兵一处,这样马谡守住无水源、无粮源的高山,王平把手第二关,相互依托岂不更好?因为这个时候,马谡也许不会有恃无恐,将自己“置之死地”了。因为,这样授权,相反会让马谡形成叛逆心理,王平越是阻挡,越是拿诸葛亮作为令箭,马谡越是自作聪明。所以,还有一个最差的办法,就是,不将王平派为副将,就将整个权力授予马谡,让他有临时处置的权力。以上种种,恰恰注定了失去街亭这样的战役,街亭之失不在马谡,而在于诸葛亮用人失察、授权不明、授权不够。

三是没有选派更强有力的团队给马谡。在街亭之战之前,诸葛亮既无良将更无精兵,这不是诸葛亮的错,但至少也应该把坚定执行制度的兵派下去吧?仅仅两三天就军心涣散,诸葛亮每年练兵,连心理素质都没练好。让一个只会墨守成规的纸上谈兵的人带队,不是诸葛亮的错又是谁的错?

古语说得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对干部使用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用人一定要有正确的用人观,也需要胆识和气魄,而用才的魄力重在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一要不计个人恩怨。曹操在《青梅煮酒》中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就说明作为领导干部者要有容人之量,要能承受各种责难和抱怨,要能弃个人恩怨不顾。二要不论资排辈。要懂得“资历未必等于能力,老人未必就是能人”的道理,在用人上跳出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大胆破格起用有才干的年轻人,让年轻人失去了使用的“黄金期”,是一笔巨大损失。三要使人尽其才。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眼光,运用科学的考察方法,全面掌握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的情况,全面了解干部的个性与特长,要用人之长,避其所短,因地制宜地把其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最大地发挥干部的优势和潜能。

“知人善任”要助当“伯乐”。“知人”就是摸清干部的“底子”,“善任”,就是给干部合适的“位子”。一些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患上“坐等伯乐”的心态,总认为怀才不遇,没有伯乐发现自己。这个时候,要助当“考官”,考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品质情怀;考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境界格局;考验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能力水平;要助当“红娘”,善待那些“有棱角”的干部,他们虽有些个性,但更富原则性;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把擅长具体业务,善于通观全局,用到合适的领导干部岗位上;要助搭“平台”,给好干部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一个锻炼干部的好地方,扎根人民群众、打牢实践基础,让其成为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总之,在使用好干部上,既看“高楼”又看“地基”,既看“显绩”又看“潜绩”,看经济总量也看民生改善,看经济发展也看社会和谐,看干部评议更看群众口碑,才能让好干部源源不断被发现、公道合理被使用。切实做到困难的时候拉一把,得意的时候提个醒,让他们走得更稳,使其成为组织信任、群众公认的好干部。

★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对于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平时最担心,工作中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群体上访、重大恶性案件等,都属突发事件。因为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且没有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的时间,如果不能迅速果断地及时控制局面,使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现实中,大量突发事件带来的深刻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敢于担当,有效化解危机,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具有脆弱性,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且呈继续发展之势。面对日益增多的突发事件,经过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和年抗击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等公共安全事件,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置的考验,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干部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置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地区本该避免的事件仍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突发事件具有潜伏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持续性。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先确立正确的原则,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正确指导。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打破了正常的组织界限,使社会机制不能正常运转,这时安全就成为最主要的目标,应将挽救人民生命和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作为处理突发事件和开展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最主要目标体现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上,其中人员的生命安全属于最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当我们要确立救援工作的优先次序时,必须牢固树立“生命第一”的原则,始终把突发事件对生命的影响放在优先选择的首位加以考虑。这也符合突发危机状态下公民权的维护和保障的原则。生命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是人类社会的一条基本公理。在突发事件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尽量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以保护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在事件发生后应最大限度地安慰民心,使他们较快恢复事前心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一切突发事件处置成效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尺度。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按照突发事件的客观规律开展各项工作。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极为复杂,但其内部必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只要实事求是,科学地分析发展态势并找出规律,定能避免突发事件的爆发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应当具有科学精神,努力探索突发事件规律,制定出科学的决策。对此,应运用专家和“外脑”的力量,做到科学分析和决策。要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要针对不同情况下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因为突发事件的无常性和影响因子的多变性导致其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在自然灾害情况下,应做好安全教育和受难者的心理安抚。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应做好信息播报和卫生宣传,使他们认识到事情的实际情况并树立积极的心态。针对社会安全事件,应做好普法教育,使人们树立安全意识,依法进行自救和互救。

(三)坚持及时有效原则,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效率。应在控制突发事件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收集各类信息,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许多突发事件具有瞬间性,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适当时间内协调,就会失去解决事件的条件和机会,导致后果更加严重。一方面,树立时间观念,社会组织或公共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最新的有关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控制和处理决策调整,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或公共管理机构在控制突发事件的执行上,可根据最新信息以及情况的变化作出理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时间观念,应考虑突发事件各个环节的信息,及时对处于关键时刻的公众进行鼓舞和激励,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坚持综合协调原则,整合全社会有利资源应对突发事件。应全面考虑突发事件影响因素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整合各方面有效资源进行综合教育和管理。大多数突发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都具综合性,因此突发事件处置必须在有关协调部门的领导下有序进行。突发事件应对力量来自各个部门,包括交通、通信、消防、食品、搜救、救护、物资支持等,因此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协调一致很重要。在突发事件的防范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个人数量庞大,应该做到综合协调。这些部门应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作战,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进行各自的工作,又相互配合涌现出新的整体性功能。

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不力,无所作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缺乏见微知著的敏锐性。主要表现为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初,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平时习惯于抓所谓“大事”、“要事”和面子事,不屑于抓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错失了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最终发展成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局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领导干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态度,怕得罪人,怕丢乌纱帽,遇到矛盾绕道走,处置不及时,从而酿成大祸。

(二)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动性。表现为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三)缺乏快速反应的果断性。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四)缺乏引导沟通的协调性。表现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不能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疏导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哄、骗、推、唬的问题,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就事论事讲表面理,简单生硬讲不清理,不着边际讲不准理,似是而非讲歪理,从而带来很多“负刺激”、“负效应”。

(五)缺乏把握规律的预见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应变不力,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时空的角度观察形势,不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事物发展,不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不关注国际动态、社会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群众思想变化,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不能谋后而动、预后而立,造成被动应付的局面。

(六)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

处理突发事件之所以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事发突然,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准备不足,遇到突然发生又迅速发展的事件,处理起来自然非常困难。如有些安全事故的突然发生,可能会使人感到目瞪口呆,方寸大乱;有些群体g事件的突然爆发,可能会使人盲目冲动,忘记了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有些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可能会使人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有些重大恶性案件的突然出现,可能会使人感觉压力空前,不堪重负。可以想见,在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做到临阵不乱、条理清晰、进退有据、稳妥有方,的确十分困难,一般说来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提高领导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一)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时刻保持警醒。这要求领导干部要有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或负责的工作中,可能突然发生的情况,要有高度警觉,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当然,这种高度警觉,是在清楚洞察形势、科学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的警觉,而不是心中全然无数,整天精神高度紧张,惶惶不可终日,那就变成了有事没事瞎紧张,是盲目的警觉。因为,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有征兆的,我们所说的突发事件,只是说它发生和发展得非常迅速,超过了常规,并不是无端生事就酿成巨变。其实,只要认真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就会看到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以至于激化,都有着可以把握的脉络和规律。如果能科学把握这些规律,就能进行主动的、科学的预防和预警,现实中诸如“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及早做好准备,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理,减少和消除大案要案的发生”等成功经验,都体现着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隐藏在现象背后,是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它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把握,如何掌握并遵循这些规律,正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真本领、硬功夫。所以,领导者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比一般群众研究得深一些,预见性强一些,这需要平时想问题、办事情,善于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全局性的因素,锻炼见微知著的能力,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警觉,能够避免时,及时进行预防,在无法避免时,也能够做好应对的准备,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各种应急预案。作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本来就是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领导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经常能听到或看到有的地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报道,这说明我们的领导干部正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逐步成熟起来。像打仗一样,不能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足够的准备,制定不出一个完备的因应各种紧急情况的方案,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称职的指挥员,就有可能打败仗。现在做领导工作,也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对各种突发事件,必须制定出具体的、周密的、细致的应急方案,并把这种方案付诸实施,才能算是真正有计划、有准备。应急预案和我们日常所做的工作计划与方案不同,它可能用得到,也可能用不到。例如,我们准备了防洪抗灾预案,但洪水并没有发生,这套预案暂时就派不上用场了。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就有可能认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做的预案没有用处,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就像有些建筑物内设置的消防设备,不能因为没有发生过火灾,就否认安装这些设备的必要性。领导干部千万不能被侥幸心理所支配,应该看到,一种紧急预案这次没用上,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预防工作做得好,消除了产生突发事件的隐患;或许是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阻止或延缓了事态进一步激化,暂时没有爆发。这就要求领导者对事态发展进行认真分析,看一看可能引发事件的诱因到底消除了没有,不可轻易地下结论,认为制定预案无关紧要,产生麻痹松懈思想。同时,当制定的预案没有派上用场时,要做好群众和一般干部的思想工作,比如,我们已经在群众中作了广泛的动员,并领导群众采取了切实的预防措施,事件并没有像原先预期的那样发生,就需要向群众做出认真负责的说明,避免群众认为预案根本用不着,只是喊喊“狼来了”,增加以后的工作难度,降低领导者的威信。所以,制定应急预案,不仅仅是准备一种方案,还应该设计好在方案实施时遇到各种情况如何处理,即制定如何执行预案的预案。

(三)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增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动员、组织和影响群众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人民群众对领导者的广泛信任是不行的。一般来说,越是关键时刻,越容易检验出领导者的威信,越能体现群众对领导者的信任程度。群众对领导者的信任,来自领导者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领导者发出的号令和提出的解决办法,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群众自然会信任你。同时,群众对领导者的信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平时的积累,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为群众办实事,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群众信赖。有的领导者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埋怨群众在关键时刻觉悟不高,不能很好地理解领导的意图,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原来的应急预案,其实应该回头想一想,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中为群众做了什么,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群众不理解、不相信甚至不支持,最终导致处理突发事件时捉襟见肘,组织动员能力薄弱。只有认真总结教训,扎扎实实改进工作,才有可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时候得到群众的鼎力支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