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扶苏身上都有一半的楚国血脉,面对即将展开的灭楚之战,昌平君希望扶苏能够做点什么阻拦或者拖延一二。
或许是扶苏在昌平君面前伪装得不错,这位楚国公子至今还没认清扶苏的立场。又或者他其实知道扶苏和楚国根本不是一条心,只是他已经没有了其他的选择,只能自欺欺人。
朝会结束之后,昌平君叫住扶苏,说了一番关切的话。
大意就是担忧楚国被灭之后他这个楚女所生的太子会地位尴尬,倘若王上忌惮起了秦国宗室间流传的血脉之说,换太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昌平君意味深长:
“如今王上春秋鼎盛,太子您却只比王上小十三岁。若王上寿数绵长,等到下一任秦王继位之时,不知又有多少聪慧的年轻公子出生了。”
父母爱幼子,这是天性,活泼可爱的小儿子当然比看多了的鱼眼珠子讨人喜欢。尤其是长子年纪越大,越容易给君王带来威胁感。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父子年龄差太小了,父亲还没老,儿子已经大到可以掌权。正当壮年的雄狮如何能忍受自己的至高地位遭受到觊觎,即便是亲儿子也不行。
更何况,等父亲老的时候,儿子也快老了。王朝难道要交给一个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的继承人吗?
短期内更迭三位君王,对国家来说不算好事。这个时候选择换个年轻力壮的儿子来当太子,也是人之常情。
在昌平君看来,秦王政和太子扶苏这对父子之间存在的隐患实在是太多了。
有楚国在,秦国还能顾忌一下楚国的支持,不能随意更换继承人。没了楚国,太子扶苏可就孤立无援了。
面对昌平君的挑拨离间,扶苏只是微笑着表示:
“舅舅多虑了。”
昌平君看似在说他,其实是在说自己。真正离不开楚国支持的是他这个相国,而非大秦太子。
上面这些合情合理的考量,换成任何一对天家父子都没什么毛病。但扶苏根本不以为意,他自己的情况太特殊了。
皇帝谁没当过呢?有什么稀罕的。
只要父亲不忌惮自己,扶苏就能所向无敌。他不在乎其他的任何东西,活不到继承皇位的那天也无所谓,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太子之位、秦二世之位、后世皇帝是谁的血脉,这些对扶苏来说本质上都代表一件事——他扶苏才是父亲心里最重要的孩子。
因为宠爱他,所以他是太子。因为宠爱他,所以他是秦二世。因为宠爱他,所以哪怕他非要让自己的女性血脉继位而非兄弟的血脉摘桃子,父亲都没有驳斥。
大秦的皇位代表着他扶苏永远是始皇心里的头一位,无论传承多少代,都不会叫人忘却。
扶苏要的是这个。
至于皇位附带的权利、享受、声名,全是次要的,是他对外展示自己受宠的工具。他也将用自己的完美来证明父亲没有宠
错人选,除了他没有旁人能担得起这份偏爱。
因此,扶苏永远不会让父亲觉得他对君王的权柄有威胁,也不可能让父亲产生这种错觉。
扶苏不是个会本末倒置的人,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争宠。既然如此,就不可能让自己的行为反而导致自己失宠。
在这方面,秦王政看得就很透。
虽然十分头疼儿子这种只以他为中心的行事准则,但也确实让他这个当权者省心。他不用说什么,扶苏就能想他所想、替他做好一切,是比任何臣子都好用的“工具人()”。
当然,秦王政是舍不得拿儿子当工具的。
听着儿子抱怨昌平君居然挑拨他们父子感情,秦王政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