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制订了一系列有关于孝道的举措——
首先便是老人制度。
在原有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年龄如果超过了六十岁,就被认为已经进入“末年”,已经筋疲力竭,没有生产力的他们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的负担。
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任用“耆民”,让他们发挥“长者”的优势。
“耆民”指的就是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
通晓地方风俗的“耆民”群体可以协助地方管事者更好地解决很多属地化的问题,在服饰上,朱元璋让“耆民”和其他饱读诗书的儒士享受相同的规格。
朱元璋还赏赐马匹给“耆民”。
用于解决他们行走不便等问题。
在古代服装标准和出行的工具代表了他们的社会阶层和地位,由此可见朝廷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另外,朱元璋朝廷还设置宣扬内容专场。
主要内容是就是以孝敬父母为主,每到农耕时分,击鼓提醒村民关于庄稼的种植和收割,老人负责监督,不能懈怠老人。
老人制度的建立。
让民间诉讼案件不但减少了,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压力。
也借此机会推动社会对于孝道的执行,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其次,则是养老政策。
老年人的体力下降,容易被各种疾病缠身。
为了让家中的老人有人照顾,可以安心地照顾,只要父母年龄达到七十岁以上,朝廷可以准许一个孩子在家照顾,免除其各项赋税。
对于没有子女的老人。
则是免除他们的赋税,从根本上减负。
如果是孤寡老人,甚至还会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解决他们的老年问题。
要是地方上没有执行朝廷制定的条款,必当受到严重的处罚。
。。。。。。。。。。
最后,便是表彰孝行。
朱元璋会对忠孝之人进行表彰和认可,给他们树立牌匾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目的是把忠孝的行为进行传播,达到“教育”的作用,从精神层面提高了忠孝的行为的意义。
传达到地方。
那就是由当地的官吏执行下去。
只不过,由于缺少了相应的监管手段,所以最后反而弄巧成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