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这样的做法,在过去绝对会被视为离经叛道,有损天家威严,无数人反对之下,绝对无法成功的做法。
但这一次却无人反对,且工部很是配合,很快就按皇后娘娘给的图纸,将那几个殿盖高墙隔了出来。
等消息传开之后,让长安权贵没想到的是,天下文人学子竟然高赞皇后娘娘,根本没人提及有损天家威严之事。
就算再古板再迂腐的老学究也不得不发出感叹,这天下真的变了啊!
转眼到了九月,秋风乍起,冬素算算时间,若再不出发,到光州就得十月了,路上风寒,会冻着孩子们的。
可她也不能催凌墨萧,回老家过年重要,可朝政更重要啊!
她还会叮嘱大宝小宝,绝不可在父皇面前念叨回光州的事,让父皇分心。
光州来的家书已经有三封了,第一封是报平安的,阿爷口述,青牛写的,字迹还算工整,看来青牛虽然没再读书,但有练字。
字里行间都是欢喜,对重回家乡,他们所有人都打心底高兴。
第二封家书是说回家后的安置,还是阿爷口述的,他就村里的路不好,无法走双匹马车,他已经出资让村民修路。
沈家的老宅被刘管家照顾的很好,还提前修缮过,移载了很多花草,添置了不少东西。
等冬素他们回到家,在行宫住腻了,可以回家小住。
他的鱼塘如今成了光州一景,因为沿鱼塘附近的荒地,全部成了作坊。
以前无主的荒山也被人包去种茶树,鱼塘四周都修了宽大的马路,夏天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赏荷。
信末尾是蒋氏的口述,山山的媳妇生二胎了,大莲的婚事一直没议好,那姑娘心大了,想去幽州投奔大麦,嫁到幽州去。
第三封家书则是充满担忧,太皇太后的国丧已经传遍天下,阿爷他们是最早知晓的。
又担心冬素和孩子们会吃苦受罪,又担心因这事影响,他们不回光州了。
又怕回来晚了,路上冻着孩子们。
阿爷说,一切以国事为重,别让皇上为难,反正家在这里,什么时候都能回。
这封家书冬素没给凌墨萧看,但他又怎么可能察觉不到呢?
晚饭时他郑重地跟冬素商议,不如冬素带着三个孩子先回光州,他随后急行军赶回家,反正一家人肯定是要一起过年的。
冬素拒绝了,她宁愿等他忙完,一家人一起走。
凌墨萧默契地没问原因,他自己也知道,皇后真带孩子们先走了,明天他能走到哪都碰到美人。
再者他也担心冬素一人带着三个孩子赶路,回光州无法走水路,坐马车比坐船辛苦多了。
与其分开走都担忧对方,不如一家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