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上前,“臣以为,李郎中令大人更为妥当。”
“李郎中令大人不常参与宴会诸事,声望不足。”
“此言差矣,监考官看的是办事能力、识人能力与气节秉性,声望只在其次。倒是杨奉常,太过年轻,经验不足啊。”
江烛染低头听着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心里揣度着皇帝的意思。
杨奉常明显是东宫那边的人,户部立于中立的位置,既不属于东宫,与大皇女的联系也不密切,这个李郎中令,要么是个实打实的纯臣,要么归属于大皇女的势力范围。
不管怎么说,江烛染都不希望科举主监考官的位置落到东宫那边。
结果如何,全看皇帝怎么想。
“桓王,你的看法呢?”
江烛染:“……”
好好好,我猜皇帝怎么想,皇帝只想听我说。
“臣以为,翰林院应大人较为合适”
选个专心搞学术的书呆子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又听皇帝问道,“原因呢?”
江烛染,“博学,好学,专心,刻苦。”
又不怕她私相受贿,又不担心她归属于东宫或者皇太女。
这种一心好学,对外物不感兴趣、又循规蹈矩的人,在江烛染看来,最受上位者喜欢。因为不用担心她会搞什么让人措不及防的事情。
皇帝转头看向老丞相,“辛爱卿以为呢?”
老太太慢悠悠道“臣同意桓王爷的说法。”
都是一朝老臣了,即便两眼昏花,心里也跟明镜似的。
沈执月道,“应大人,似乎缺少些经验。”
老丞相又道,“老臣职监考官多年,愿意指点一二。”
这辛大人虽然任职丞相多年,但更多是个嘴替,皇帝说往东,她绝不说往西。她能位于万人之上,一人之下这么多年,未尝不是识时务的结果。
江烛染心里思忖,看来皇帝也是看中了应大人,对皇帝而言,东宫与皇长女之间的争斗,看来还处于平衡状态。那户部推举的李郎中令,十有八九也是个披着纯臣壳子的、皇太女那边的人。
皇帝的决策果然和江烛染想的一样,选定了翰林院的应大人。
江烛染心道,皇帝叫自己来参加朝会,多少也有看自己是否已经站队东宫或者皇太女的意思。
早朝散会,江烛染步履匆匆往外走,没想到还是让皇帝派来的小宫女截住了,“王爷,皇上在御极殿等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