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选手们没有搭档,没有后盾,唯一可以信赖的,只有自己眼前的电脑。
顾哲并没有急着确定方案,而是打开了那个数据包查看了一下里面的内容。
目录、文档、图片、乱码数据库、表格、离线网页。
算是很标准的实际生产生活中经常用的信息。
这个大赛的内容设置,倒是很贴近现实。
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怎么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密了。
最容易想到的做法,自然就是传统的密钥加密形式。
但很显然,刚才白胡子的示范,已经给出了结果。
6。3分的超高成绩。
主打一个重在参与。
倒不是说密钥加密本身有多拉胯,而是现在计算机的算力不断提升。
以前觉得六位数的密码排列组合就已经是天文数字,后来的社交软件密码八位数就已经非常复杂,可是随着时代的逐渐推移,计算机的算力能在一秒钟的时间内,模拟验证几千万上亿种的可能性。
这种单纯依靠海量战术的密钥,很快就失去了优势。
当然,密钥系统本身也是有着升级版的。
简单来说,就是套娃模式。
顾哲猜想,应该会有一部分人采用这种套娃模式进行加密。
因为这种套娃模式,能很好的保住下限。
反复嵌套三四次之后,哪怕本身加密算法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其本身繁杂的如同繁星浩渺一般的密钥,也足够让大部分破译算法望而却步了。
事实上,一位来自不列颠的程序员,就选择了这种加密方式。
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反反复复,总计做了五层的密钥嵌套,光是要把所有密钥的可能性全部列举出来,全世界大部分计算机的算力都已经不够用了。
不夸张地说,这位不列颠选手的加密方式,放在两三年前,拿去给世界顶尖的保密机构做加密,都没什么问题。
就像动力不够的情况下,你有再精巧的机械设计,也不可能把太空舱送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