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默了片刻,抛下了手中的《孟子》,看向贾寰——
“也罢,林鹾政是你的姑丈,你知道些真相心中有数,免得选伴读时有人攻讦林鹾政引你入彀,一言不慎就会惹祸上身。”
……
在贾雨村口中,本朝巡盐御史是个美差,也是个险差。
做得好了升官发财,做不好了就是林如海。
他赴任扬州鹾政,执掌盐务,每年过手的税银三二百万两银子,占大胤盐税的一半。6
本朝的盐多出海上,制盐的方法各有不同,有板晒亦有滩晒,板晒质量好,滩晒成本低,各有利弊。
林如海治下有大大小小几百家盐场,每一家都拥有大片盐田和无数灶户,负责产盐。
后世所谓“扬州盐商”,其实都是中间商,只负责卖盐。
他们可能大赚,可也可能血亏。
无论他们是赚了还是亏了,盐税都是要收的。
收税的方式颇为繁琐——
先给造盐的“盐场”发放执照——盐引,上面规定好了每包盐的重量、能贩卖的区域以及要缴纳的税款数额。
扬州大大小小的“盐贩”想进货,先得交税,购买盐引,拿着一摞纳过税的盐引才能去卖盐。
卖完以后,盐引还要收回。
那些超出盐引重量的盐,没有盐引就敢贩卖的盐,都是“私盐”,敢贩卖私盐轻则流放,重则鲨头。
对大胤皇帝来说,一张张“盐引”就是一堆堆白花花的银子。
贾家“寅吃卯粮”,皇家也一样钱不够花。
皇帝每年不是按需发盐引,而是按钱发盐引。
打仗没钱了要印,赈灾没钱了也要印,想给自己修宫殿陵园更得印……
咔咔咔印得太多了,后果就是盐商们真金白银买到手里的“盐引”,提不到盐了。
然而下一年还要继续咔咔咔,继续薅盐商的羊毛。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