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无论是在茶余饭后,还是农闲时光,人们口中无不谈论着他。
每当大宝走过,村民们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他,指指点点中夹杂着惊叹与羡慕。
“你看见了吗,那小子,听说是要去科技大深造的天才儿童!”
这样的话语成了街谈巷议的常客。
文化人,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还是正值青春的热血青年,都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寻找大宝的路。
他们怀揣着难题,希望能从这个年轻智者那里得到启示。
孩子们则成了这股潮流中最直接的受影响者。
父母们将大宝树立为学习的榜样,督促自己的孩子向他看齐。
对于那些年长些的孩子,特别是考试中时常亮红灯的,日子变得格外艰难。
责备与鞭策如影随形,他们不仅要承受学业上的压力,还得忍受与大宝比较后的挫败感。
一夜之间,大宝的名字成为了每个家长口中的口头禅,一个活生生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好景不长,当关于大宝上少年班的消息迟迟没有新的进展时,流言蜚语再次充斥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许秀芳对此表现得云淡风轻,但李爸和谢母却无法不为此忧心忡忡。
当得知孙子有望踏入科技大的门槛,二老的喜悦溢于言表,满是皱纹的脸庞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
而当消息突然中断,谢母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若非她那急性子催促着她先行一步找到许秀芳询问,平日里总爱保持低调的李爸也难免要亲自上门探寻究竟。
谢母的赶到,脚步显得有些急促,脸上的焦虑难以掩饰。“二媳妇,大宝他……”
话还没说完,许秀芳便已猜中了她的心思。
“大宝不去少年班了,”她直截了当地回答,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
谢母闻言,半张的嘴愣在原地,一时语塞。
“我猜着了,”许秀芳微微一笑,仿佛早已洞悉一切。
谢母眼中闪过一丝敬佩,对许秀芳的机智赞叹不已。
接着,她迫不及待地追问道:“大宝为啥不去少年班了呢?那天测试时,老师们对他的表现可是赞不绝口,怎么突然就没有下文了?”
许秀芳淡淡一笑,解释道:“是我决定不让大宝去的。”
谢母一愣,心绪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