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电影预计拍摄周期大概100天,从置景到现场拍摄有一千人多人。
其中跟场拍摄有二三百位工作人员。因为电影拍摄为了追求时间,通常由陈晓、陆云带着副导演组和总摄影师一起去执行现场拍摄。
这部电影涉及到大量电脑特效,动作特效相比而言小很多,演员无实物的做些动作就可以。
陈晓年前主抓的重点是动作和特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
在拍摄前,陈晓知道每场戏拍摄难点,他经常跟着团队做动作故事板和电脑动态预览。以求减少拍摄难度。
陈晓主导,几人跟特效组达成共识,主摄影师在跟灯光师做出每个场景的布光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时间的陈晓又跟主摄影师两人思考着剧组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磨合制作部、摄影部、美术、置景、军工组和场务组。
电影最终呈现的画面与这些部门的工作都息息相关,而摄影和灯光只是其中一部分。
陈晓这次用的摄像头是所尼定制的摄像机,跟《阿凡达》一个样子。现在他入股的RED公司现在正在研发新的摄像机。RED公司最新款无法达旦他的技术要求。
之前陈晓一直用2D拍摄手法,而2D拍摄就是是单一的平面,摄像的时候观众和它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电影中部分镜头画面的纵深感都是通过打光让一个二维的平面产生立体效果。
陈晓3D实战经验实在稀少,后期虽然用2D画面可模拟出3D画面,但这只是完成了假立体的效果,这有点取巧。效果还得花费时间跟资金制作。
实际上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花费大量金钱用2D转3D格式。钱花的越多,产生的3D效果越棒。
但是剧组的预算有限,陈晓直接会用最节约时间跟成本的方案。
而且实拍的3D跟2D拍摄使用的镜头也不同,实拍3D只有16、24、32与50mm这四种镜头,镜头焦段超过24mm。
2D拍摄是使用长焦拍摄的背景经常产生严重虚化,从而生成的立体感虚假。对于大部分实拍3D中来说,尽量少让观众看到这样虚化的背景。
实拍3D是将两台摄影机以一定的间距组合在一起,同时拍摄出两个不同角度的画面,从而呈现出镜头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陈晓为了让3D显示的效果突出。实景的置景中,他开始利用空间的一些横梁、柱子。
以打造凸出来的立体效果。而摄影师则要考虑拍摄的空间。
通过摄影机的运动,让观众看到场面中的每一个层次,用演员的位置分布让人物与物体产生距离和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