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相国,自并州田使君固辞太尉,孙公调任梁国右相以来,如今三公之中阙位两席,唯有高司徒一人。”
夏侯献心中其实对三公人选有所考虑,但既然臣子在朝会上提了,那不如看看他们的心意。
“诸卿可有人选?”
“禀相国,尚书令司马公、车骑大将军王公、光禄大夫徐公、光禄勋郑公皆劳苦功高,名声在外。”
司马孚、王昶、徐邈、郑冲。
嗯。。。。。这倒与夏侯献心中人选几乎吻合。
魏国的尚书令是实权之官,太尉则是虚衔。
司马孚无论如何也要接受封赏啊,这些年他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他应得的。
至于王昶,作为晋阳王氏家主,同时也在劝进表中表明了态度,表他一个司空合情合理。
但目前来说,人家做得好好的,也没有不臣之心,这时候不宜夺了人家兵权。
所以即便表了司空,还得让人家镇襄阳,如此一来倒显得自己献殷勤了。
徐邈,老资历了,活得久就是好。
郑冲,他做过自己大将军府的从事中郎,后面转任散骑常侍、光禄勋。
不过比起徐邈,郑冲资历和政绩还是少了点,再熬一熬吧。
夏侯献很快拿定了主意:“既如此,表司马孚为太尉,徐邈为司空。”
“唯。”
在这之后,便是一些正常的升迁任命。
譬如,表卢毓为尚书令,表荀勖为尚书右仆射,表王广为度支尚书,诸如此类。。。。。。
接下来便到了朝会的今日朝会的重中之重,即确定了魏国之后的军事方针。
总结下来四个字:先易后难。
当今天下姑且算它为四国吧。
曹魏代汉,为天下正统,这一点无论吴蜀死鸭子嘴硬愿不愿承认,那也是不争的事实。
蜀汉也自称承天命,况且国主姓刘,刘禅也确为汉室后裔,大魏自然是不承认的,但天命这东西谁说得准呢。
然而孙权的吴王乃是魏国所封,吴国的这个帝位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只有诸葛亮执政时期为了达成统一战线,才以蜀汉单方面承认了吴国政权。
至于武昌的孙基,那更就狗屁不是了。
从难易度上讲,吴国有长江天堑,蜀国有秦岭山川。
但实际上蜀国虽然国力孱弱,兵力堪忧,但其实攻伐难度并不比吴国低,甚至说只要蜀国不采取姜维的“敛兵聚谷”的防守策略,魏军想要突破汉中是非常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