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栎停下来,找了块河边的石头坐下,笔在纸上刷刷地飞舞着,山、水、石头、吊脚楼、河边停泊的小船……
鳞次栉比的层次感跃然纸上。
画了一会儿,引来背着竹篓的山民驻足观赏,渐渐汇集不少人,在米栎身后探头探脑地围成了半圈,其中有一只手简直要戳到米栎的速写本上。
米栎有些不舒服,画完这幅,她迅速地合上速写本,拍拍屁股准备走人。
这时,有位大爷说话了。
“姑娘,你这画的是古城嗦?这个画我好像见过喽。”
大爷的话令米栎哭笑不得,这什么跟什么嘛,你一个砍柴的大爷也懂画?
不过米栎也不想多说什么,她朝围观的人笑笑,围观的人都向她投来好奇的目光。
大爷身旁的大娘又接嘴道:“真是跟秦画家画的一模一样嗦。”
“秦画家?”米栎问,“什么秦画家?”
“就是秦老师。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他。”
说话的是个小孩,他拽着米栎的裤腿。
“秦老师在这儿住了好几年啦,还开了一间画室,就叫秦森画室。”牵着小男孩的大一些的小女孩又补充道。
看来,这个叫什么秦森的,还是当地的名人了?
不过米栎可不感兴趣。
她不信地球能那么小,偏她的画能和这个叫秦森的一样,再说了速写和最后的成品画作又隔着十万八千里呢。
就像两个作家写同样的题材,也能写出天差地别来。
就这样,米栎不失礼貌地和人群告别,往桥上走去。
这是一座架着飞檐的廊桥,上面的每一片木头都饱经沧桑。
暑假还没有真正开始,桥上的背包客就她一个,廊桥两端的美人榻上坐着纳凉的老人家。
有几位老人的装扮很有特色,她们穿着彝族服饰,头巾和配饰繁复而有趣。
米栎停下来,对焦到一位老人的侧面拍了一张。
整个画面的构图非常棒,河水缓缓地流向远方,桥在画面的黄金分割处,老人又在桥的黄金分割线上。
光线也同样完美,金色的斜阳,就像给老人古铜色的皮肤打了一层柔光。
更为难得的是,在米栎拍照的时候,老人家就那么静静地端坐着,一动不动,非常的配合,神情淡然而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