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时后续大纲也编写出来了,就在一帮菜鸟以为苦日子结束的时候,才知道高兴的太早了,接下成了体能类训练:五千米越野(还是山路)、俯卧撑300次、仰卧起坐、单、双杠……
这些做了半个月之后,又来了个武装五千米越野,更别说每天还要举枪练瞄准、各类战术动作、战场急救等等。
又半个月后,时间已经到了1895年1月20日,于寒让一帮生瓜蛋子开始实弹射击以及拼刺,分发给他们的都是缴获的村田十三式,等他们练好枪法后,于寒会给他们都换装为94式,也就是带有十发弹匣的同口径步枪。
各类弹药的装配已经移交给了几十个挑选出的年轻女人,性格都比较沉静,地点是一个新开凿的岩洞,配有充足的的防灭火设施,这里也是看管最严的地方。
那个刺头女子韩澧兰想要加入,于寒特意交代,将其拒之门外,气得她直跳脚,但无可奈何,这里是于寒一个人说了算。
炮弹的装配比较危险,于寒没有将引信分发下去。也不知道是女人们谨小慎微还是运气好,除了发射药出现一次燃烧外,没发生爆炸之类的灾难性事故。即使这样,于寒也火冒三丈,将一帮女人训斥得眼泪汪汪的。
新兵训练结束后,因反应迟钝、体能不济、视力等原因被淘汰的有150人,只留下70人,于寒想想也接受了这个事实,毕竟兵员来自一个小镇,还不是整个小镇所有人,原先还跑出去一小半,加上这个时代人丁稀少,能有七十人合格就不错了。本来还想组成一个加强连的,这下只相当于鬼子一个小队了。
淘汰出的人员也没有闲置,一部分与其他人一起采集食物,等开春后就在山中种植粮食;还有一部分组成营地的治安和警戒力量,负责营地生活区的秩序和安全。
于寒根据了解的历史,这个时候清军已经发动了收复海城之战,第一场恐怕已经结束了。
虽然他也想带人抽冷子给倭军来几下,但手下都是新兵蛋子,还不足百,放到上万人的战场上连个水花都漂不起来。要是执行什么特种作战倒行,但就现在而言,带人过去还不如单干。
于寒最后还是忍住了单独出发的冲动,转而训练起了骑兵和炮兵,这两者都非易事。
会骑马的人将近五十个,但要在马上劈砍以及射击就难了,除了零星几个人外,短期内根本练不出来,不过单纯的骑术倒是练熟了。
于寒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干脆就将马作为纯粹的交通工具好了。
炮兵训练也是一团糟,什么仰角、抛物线之类的,听得一帮人头大不已,而且“米”这个长度单位他们好几天才习惯。
不过这些人也不全是木头脑袋,有两个士兵虽然不懂这些概念,但凭着直觉打得非常精准,当然,训练用的炮弹战斗部装药很少,也就是听下响,但重量与常规炮弹调节得一样。
两个士兵一个叫申富贵,一个叫池满仓,年龄都不大,申富贵二十一,池满仓才十九,比于寒还小一岁。
在射击训练中则发现了一个神枪手,名叫石斗升,于寒以为他家是开米行的,却是个猎户。
士兵训练尚未结束,后勤人员也被分批次操练起来,凡是五十以下的,无论男女,都被要求熟悉枪械的使用,每人要求射击不下三十次。
这样即使战斗人员不在或营地被敌人攻击时,这些人也能发挥作用,其实最大的目的还是让每个人都有点自保之力。
盗版约翰·摩西·勃朗宁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类,枪支则让人人平等。
感觉训斥下去也出不了什么成果了,于寒留下二十个士兵,由连兆明带着看家,他则带着五十个士兵出发了。
每人都装备了改装过的94式,刺刀座也改到了枪管下方,而不是原先的右侧;单人弹药配备为一百发子弹,三颗甜瓜手雷,一枚闪光弹,一柄多功能匕首,都安插在战术背心上,每人还佩戴了钢盔,当然,平时是背在背上的,应急时还能用来煮饭。
更多的物资则存在于寒的物品栏中,所以后勤上无须担心。
行军路线不是向南,而是向西北绕过重重山区,再迂回向东南,最后从西侧袭扰大连。
于寒的设想是一触即离,诱敌深入,再利用埋伏灭敌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