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山有蝉鸣 乱世TICH > 第十一章 初见广州(第3页)

第十一章 初见广州(第3页)

摊档多,夜市的客人更多,除了本地的居民喜欢吃好晚饭来逛逛外,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穿梭其中,甚至能看到蓝眼睛金头发的外国人,用手势和摊主们讨价还价。

如此繁荣的景象让心怀忐忑的杨守安振奋无比,当即就找到了夜市的管理处,问清了入驻所需办理的手续和费用后,第二天便赶往了附近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杨守安和阿四的见识毕竟非常有限,在他们看来做生意无非就是低买高卖,两人一口气花出去大几千块采购了一批“时兴款式”的靓服,推着板车就运回了刚租下了屋子。

这屋子离着西湖路不远,总共两间,一间用来睡觉,另一间便用来当作仓库。

杨守安和阿四初来乍到也不太会砍价,所以房租并不便宜,但在当时的两人看来,以后反正是要在夜市讨饭吃,为了一点租金舍近求远,反而得不偿失。

接下来就是缴纳各种费用,然后跟着市场的管理员来到分配好的摊档,因为是“新人”,位置自然是不怎么好,不属于夜市的核心区域,贴在教育路的边边上。

摊子是支起来了,但杨守安和阿四其实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做生意,只能依葫芦画瓢,用杆子把服装一件件挂起来,然后扯着嗓子开始叫卖。

结果可想而知,头三天连一件衣服都没卖出去,期间还被隔壁的摊主找了次茬,说阿四挂的灯泡太亮,影响了他家的生意,要求杨守安他们不准开灯。

西湖路是夜市,吸引客人全靠摊档门前的那盏灯,于是阿四据理力争,但对方一声招呼就喊来了其他几个摊主,个个面色不善,仿佛一言不合就会动手。

杨守安投诉到市场管理处去,结果人家坐在那连眼皮子都没抬一下,不咸不淡地说市场竞争是正常的,除非对方真的砸了摊子,不然他们也不好插手多管。

直到这时候,杨守安和阿四才意识到什么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他们这两个初生的小牛犊子一头撞进了别人的圈子,想要从别人的桌上分口饭吃,自然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杨守安和阿四苦苦支撑着他们的小摊,生意上虽有所起色,但由于成本控制不力,库存服装积压严重等问题,在临近2002年春节的时候一盘账,发现手上的流动资金已经快要枯竭了。

如果说这样的困境还不足以致命,那么一纸《关于撤销西湖路灯光夜市的通告》,则是彻底让两人陷入了“绝望”。

原本带着雄心壮志来到广州掘金,到头来除了一屋子的过时衣服,什么都没挣到。

这一年多里,每隔一两个月周清茹便会写信过来,讲述自己完成了学业、登上了移民的客轮,来到了繁华的上海,有了自己的房间等等经历。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当然还有对在广州打拼的两人近况的关心。

每封信杨守安都会反复阅读,然后整整齐齐地收在抽屉里。

至于回信,他则是要斟酌许久,一来文化水平不高,遇到不会写的字还得去现查字典;二来在广州的生活实在难用顺利来形容,为了不让对方担心,也只能挑着好话说。

但这次,杨守安看着书信上熟悉的问候和分享却陷入了良久的沉默,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复的他破天荒地拉着阿四重回了大沙头的夜宵摊子。

同样的菜馆,同样的老板娘,不同的是这次的啤酒喝在嘴里,只剩下了苦涩。「广州西湖路灯光夜市开设于1984年5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19时到24时,西湖路便实行封路,档主们用竹竿沿马路两边搭建起约两三平方米的简易摊档,连成长龙,一字排开,每档都悬挂着一盏电灯,人流从中间经过。从高处望去,如同一条灯光的河流,璀璨夺目,故有“南国明珠”之称。2000年后,由于商业环境及人居环境的改变,在城市中心设灯光夜市的模式,已渐渐显露出难以适应时代变化的弊端,诸如占道经营、阻塞消防通道、造成火灾隐患、噪音扰民等,对城市发展构成一定的不良影响。2001年12月,西湖路灯光夜市撤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