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团队有人想要来和何慕打招呼,看到这个场面却步了,仅仅颔首便撤退了战场。
“当然。”何慕洗耳恭听。
赵禹推了推鼻梁上的方型眼镜,思索片刻:“孩子们朗诵的这首诗能不能换一首,换一个更轻快的。”
向繁洲电话响了,眼神与她示意,转身去接电话。
何慕忖度着。
创意脚本和拍摄脚本这里都只是一笔带过,只是确定要拍摄一个读书的镜头,没有具体确定朗诵什么内容,这首诗应该是团队现场临时定下的。
《己亥杂诗》成诗于晚清,诗人在动荡的历史时代见证了层出不穷的社会弊病,这几句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是有气魄和格局的,但放在整个影片中确实有点太重了,太沉闷了些。
接手这个项目时,何慕团队共同查阅了海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对留守儿童的境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也通过学校老师拍摄的教学与日常视频,感知到了这些孩子的纯真和与生俱来的天赋。
孩子们的诗和画都极能令人触动。
最初他们放弃更加直接的标题,选择给这个短片起名《追赶春夏秋冬的人》时,就确定了影片基调并不以悲写悲,也不去刻意挖掘和消费苦难,她们想回归本真来展现这里孩子的灵性与才华。
父母缺席童年的孩子,其实都是在一天天的企盼中度过的,一直在他们身侧与他们并肩前行的只有时间。
他们在独自长大的童年中,更多地认识了自然与周遭的世界,也敏锐地拥有了更多洞悉美的能力。
相较于苦难,他们更想表达孩子们本就值得更好的未来。
从主题上说,更改一下也没什么问题。
何慕应了:“您有什么建议吗?”
“我看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就挺不错,孩子们也学过,”赵禹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多好的寓意。”
诗仙的诗自然余韵深厚,但此时说“轻舟已过万重山”未免太早,这些孩子的人生中还有太多的高山要攀。
何慕心里想的是用李大钊先生的《青春》选段,或者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选段,权衡之后选了后者。
赵禹听了之后也满意这个答案,同学们的课本上学过,也积极昂扬,带着令人热血沸腾的少年意气。
和导演交涉后,何慕靠边站了,她仍不大好。
一上午,她见向繁洲接了五六个电话,才真的意识到他平时是真的忙得不可开交。
放中午饭时。
见何慕和向繁洲都没上前来领,赵禹拎着两份盒饭过来:“何总监吃饭,我们准备得多,给你一起来的小同志也拿了一份。”
向繁洲颔首,却有点被戳中笑点,他第一次被如此称呼,但心里莫名是满足的,这话说得跟他是何慕的私有物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