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记住,"郑国强调道,
"水利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要懂得原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学员们若有所悟。这样的现场教学,比在课堂上听讲更有效果。
日落时分,第一天的施工结束了。
但学员们都不想走,围着郑国继续请教问题。
"好学是好事,"秦天对郑国说,
"不过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明天再继续吧。"
回程路上,郑小五兴奋地说:
"父亲,今天我终于明白您为什么这么热爱水利工程了。这里面的学问真是太有趣了!"
郑国欣慰地笑了:"是啊,这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造福百姓的学问。"
第二天一早,学员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工地。
这次郑国让他们分组实习,每组负责一个小型工程。
"要把工地当课堂。"郑国说,
"遇到问题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秦天经常来视察学员们的学习情况。
他发现这些年轻人进步很快,不仅掌握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陛下,"郑国汇报说,
"第一批学员已经能独立处理一些技术难题了。再过些日子,就可以让他们到各地去实习了。"
"好啊。"秦天说,"现在各地都在开展水利工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不过臣还有个想法。"郑国说,
"能不能让一些有经验的老工匠也来上课?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如果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会做得更好。"
"这个提议很好。"秦天立即同意,
"知识不分年龄,只要有心学习,就该给机会。"
就这样,工匠学堂开始招收有经验的老工匠。
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学习的劲头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这些老师傅们白天在工地施工,晚上就去学堂听课。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上,与年轻人交流切磋。
几个月后的一天,郑国正在巡查工地。
"郑大人!"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原来是他的儿子郑小五,正带着一队工匠在测量渠道。
"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吗?"郑国下马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