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坐在王座上,面色阴晴不定。殿中气氛越发沉重。
"继续说。"
"臣等发现,秦国的水利工程远不只是一项工程。"考察团负责人展开一卷详细的图纸,"他们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从技术到管理,都有专门的学堂。"
"这些学堂教些什么?"左相张口追问。
"除了水利技术,还有农耕、算术等实用知识。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教授管理之道。许多参与工程的百姓,都成了技术骨干。"
"不止如此,"另一位考察成员补充道,"秦国在工程沿线建立了新的村落。每个村落都规划有序,不仅有新居,还预留了市集用地。百姓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韩王的眉头越皱越紧。
他原本以为郑国的计划会让秦国陷入困境,没想到反而成就了一番伟业。
"那郑国现在如何?"韩王问道。
"回大王,"考察团负责人答道,
"郑国在秦国很受重用。他不仅担任水利署总工,还在工匠学堂教学。最重要的是,他的儿子郑小五也成了秦国水利工程的骨干。"
"哼!"韩王冷哼一声,"真是忘恩负义!"
"大王息怒。"张开劝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想对策。秦国这么做,显然是在收买民心。若是任其发展,后患无穷。"
"可是。。。。。。"兵部大臣魏庄忧心忡忡,"依目前的情况看,秦国这种做法确实高明。他们不是在强迫百姓,而是让百姓心甘情愿地追随。这才是最可怕的。"
殿中再次陷入沉默。
大臣们都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根本的大事。
"国君,"张开沉声道,"依臣之见,我们也要改变策略。与其处处与秦国为敌,不如学习他们的长处。"
"此言差矣!"兵部大臣魏庄立即反对,"秦国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积蓄力量,好对付我们。我们岂能助长他们的气焰?"
"魏大人此言过于偏激。"一位年轻官员站出来说,"秦国的做法确实值得借鉴。至少在民生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争论越来越激烈。
有人主张效仿秦国,改善民生。有人担心这会动摇国本,主张加强防备。
就在这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边境多个村落的百姓,竟然主动请求迁往秦国!
"这。。。这怎么可能?"韩王震惊地问。
"回大王,"传信的官员低声道,"那些百姓说,秦国不仅有活干,还能学到技术。他们想去那里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让整个朝堂都沉默了。
"诸位爱卿,"韩王的声音有些颤抖,"这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