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博尼乌斯的逃离更加速了已经摇摇欲坠的左翼战阵的彻底崩溃。
……
安东尼尽管年轻,但他的战争经历还算丰富,曾经在叙利亚、埃及、高卢和希腊都战斗过,和地中海主要几个势力的步兵进行过较量,他一直认为:希腊重步兵虽然阵型严密、盔甲厚实,但他们畏惧近身厮杀,一旦阵型被打乱,就是待宰的羔羊;
安息、埃及等东方国家的步兵同样有着严明的纪律,训练也算有素,战斗也很勇敢,但他们盔甲单薄、装备不足,难以承受重步兵的正面冲击;
而高卢、日尔曼这样的蛮族战士,他们强壮凶悍,个人战力强大,但是武器装备简陋,没有纪律,缺乏训练,不懂得战略战术,只要能够顶住他们最初的凶猛冲击,最后溃败的往往是他们……所以安东尼一直骄傲的认为罗马军团士兵是地中海最优秀的士兵!
他满以为面对最优秀的罗马第九、第十军团的冲击,与之正面对抗的蛮族士兵坚持不了多久就会一败涂地,但是交战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双方依然处于相持,甚至己方的阵线都未能向前多推进几米。
感到疑惑的安东尼为了更了解战况,干脆骑马贴近一线士兵的后方,居高临下亲眼观看双方的战斗。
他发现这些蛮族士兵并不是穿戴着罗马式的武器盔甲在装样,他们能十分娴熟的用大盾做防御、用短剑来刺击,丝毫不畏惧同罗马老兵进行近身厮杀。但同时他们也不过分依仗个人武勇,十分注意与队友之间相互配合,保持着整个阵列的基本完整,即使偶尔有蛮族士兵因过于突前而遭到罗马老兵的围杀,其身后队列的缺口也会有后列的士兵及时上前填补……这就是久经战阵的第九军团至今未能占据上风的原因,如果不是相貌不同,安东尼甚至会以为对面战斗的简直就是一个优秀的罗马军团!
不,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甚至于……安东尼不光仔细观看了第九军团的战况,还跑去关注了第十军团的战斗,他的心情极其糟糕:如果这支蛮族军队所有队伍的战斗力都是这么厉害,那么我们就有大麻烦了!因为左翼的战斗力不行,虽然已经让他们停止进攻、采取防御态势,但要是蛮族人主动进攻,左翼能挡得住吗?!
安东尼想起了临行前凯撒所说的那番提醒,为自己过于轻敌而感到十分懊悔,但战斗已经展开,怎样才能挽回局势、拯救军队、甚至获取胜利呢?
安东尼感到很纠结:
如果抽调第九、十军团阵列的三线士兵赶去加强左翼(罗马军团在迎战前是传统的三线鱼鳞阵,在接战时第一、二线合并为进攻阵列,第三线在后方待命,随时准备与前两线轮换作战,即使安东尼是全线压上进攻,但在发现对方严阵以待之后,他仍然习惯性的采用了通常的进攻战术),或许可以稳固左翼,但是右翼的军队在经过长途行军之后没怎么歇息就投入了战斗,如果没有新生力量进行轮换歇息,他们即使士气再高,也会因为疲惫而无法维持长时间战斗,到时候原本作为主力的第九、十军团不但无法击败敌人、获取胜利,反而会因为实力的削弱而导致处于劣势就得不偿失了;
可要是不去增援左翼,现在右翼的敌人战斗力不弱,第九、十军团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击败,在这期间左翼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而溃败,那整个军队都将陷入危险……
怎么办?……安东尼犹豫不决,直到探马驰来,惊慌的告诉他:左翼的骑兵被大量蛮族骑兵击溃,并且蛮族骑兵开始攻击左翼的侧翼。
安东尼终于拿定主意:紧急抽调所有中路的三线士兵赶去增援左翼!
尽管安东尼很清楚中路的战况和右翼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他现在已经别无选择。
战局不利并没有让安东尼显得紧张不安,相反他神情坚毅,战意盎然。
他派遣所有传令兵向右翼的大队长们下达了“让二线士兵立即前移、轮换作战”的命令,然后自己跳下战马,从随从手中接过大盾和短剑,带领着护卫们来到右翼三线阵列的中央,对着周围的士兵,高声喊道:“兄弟们,有胆子的跟紧我!没胆子的滚一边去,今天我要跟蛮族人血战到底!……”
护卫们齐声高喊:“跟安东尼一起死战!死战!!……”
护卫们的喊声激荡起周围士兵的士气,而周围士兵的呐喊也带动了其他三线士兵。
罗马右翼响起的铜号声和队官们的嘶喊声交织在一起,最前列的士兵开始停止了厮杀,在大盾的防护下开始缓缓后撤,而三线的士兵们则拉大队列的间隙,慢慢迎上去……
战场上的变化被位于阿奎莱亚西面城墙塔楼上的马克西姆斯和佩科特看得一清二楚,在罗马军队的左翼溃败之后他俩就离开了北面城墙,来到了战斗最激烈的西面。
“大王,罗马人提前压上了他们的三线队,看来是准备进行最后的一搏,我们也应该相应的压上三线队,以便让更有体力的士兵更好的压制住敌人的垂死挣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克西姆斯凝望着在罗马三线阵中走在最前面的安东尼,他高大魁梧的身材和高耸鲜艳的羽盔是最显眼的标识,簇拥在他周围的士兵都昂首挺胸,明显士气更为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