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溢星空科学实验室简介 > 第27章 柯伊伯之境(第15页)

第27章 柯伊伯之境(第15页)

四、起源区域

-短周期彗星:一部分起源于柯伊伯带,可能在经过多次绕太阳运行后,由于太阳的加热和行星的引力作用,失去了大部分的挥发性物质,变得更加类似于小行星。

-长周期彗星:来自柯伊伯带或更远的奥尔特云,携带更多的原始物质。

五、近日点距离

-短周期彗星:近日点距离相对较近,通常在几个天文单位以内。

-长周期彗星:近日点距离差异较大,有些可以非常接近太阳,有些则相对较远。

长周期彗星和短周期彗星的彗核结构有以下区别:

一、大小和形状

-长周期彗星:彗核大小差异较大,通常直径从几百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形状往往不规则,可能是由于在漫长的太阳系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碰撞和引力作用。

-短周期彗星:彗核相对较小,直径一般在几千米到十几千米之间。形状也可能不规则,但由于经过多次接近太阳的过程,受到太阳辐射和行星引力的影响,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表面特征

-长周期彗星: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埃和冰物质,可能存在大量的裂缝、沟壑和山丘等地形特征。由于来自遥远的奥尔特云或柯伊伯带,表面物质相对原始,未经多次太阳加热和行星引力的改造。

-短周期彗星:表面也有尘埃和冰物质,但由于多次接近太阳,表面的冰物质可能会部分升华,留下一些尘埃覆盖的区域和较光滑的表面。此外,短周期彗星的表面可能会有更多的活动迹象,如喷流和裂缝等。

三、内部结构

-长周期彗星:内部结构可能比较松散,由冰、尘埃和岩石等物质混合组成。由于距离太阳遥远,内部温度极低,冰物质可能以较稳定的状态存在。在接近太阳时,内部的冰物质可能会升华,产生彗发和彗尾。

-短周期彗星:内部结构可能相对较紧密,经过多次接近太阳的过程,内部的冰物质可能会发生部分融化和再结晶,形成一定的结构。此外,短周期彗星的内部可能存在一些分层现象,如冰和尘埃的分层。

四、成分差异

-长周期彗星:成分可能更加原始,含有较多的挥发性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物质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就存在于彗星中,并且在漫长的时间里没有被大量消耗。

-短周期彗星:成分可能相对复杂,除了挥发性物质外,还可能含有一些经过太阳加热和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合物。例如,短周期彗星的表面可能会有一些有机分子和复杂的碳化合物。

以下是一些着名的长周期彗星和短周期彗星:

长周期彗星

-百武彗星:1996年由日本业余天文学家百武裕司发现,公转周期极长,上一次回归约为年前,以后十万年内回归机会很少。

-海尔-波普彗星:1997年掠过地球,是近几十年最壮观的彗星之一,下次回归大约在二千多年后。

-贝尔纳迪内利-伯恩斯坦彗星:人类已知的最大的长周期彗星,核直径达136。8公里,估计质量为500万亿吨,最早出现于2014年,2021年被科学家首次看到。

短周期彗星

-哈雷彗星:人类确认的首个周期彗星,公转周期约76。1年,是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颗短周期彗星,下次回归预计在2061年左右。

-恩克彗星:周期为3。3年,是已知周期最短的彗星之一,1977年6月曾回归,2013年亦有回归。

-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由天文学家刘易斯·斯威夫特与霍勒斯·帕内尔·塔特尔在1862年先后独立发现,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公转周期约130年,最近一次回归是在1992年,下一次回归预计是2126年7月。

-81PWild彗星:由瑞士天文学家保罗·怀尔德在1978年发现,周期为6。4年。

哈雷彗星预计在2061年回归,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