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根廷队主教练斯卡洛尼也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他的战术主流是以稳固防守为保障的快速反击,但是也有信心与任何对手打阵地战。
他不拘泥于阵型,不管是四后卫还是三中卫,都用得游刃有余,而边路反击与中路推进,他也从不纠结。
在与同样打防反的荷兰队相遇后,斯卡洛尼放弃了打澳大利亚队时的双中卫,加入马丁内斯打三中卫,虽然牺牲了前场“三叉戟”中的一个支点,却解放了两条边路,最终率先攻进两球。
克罗地亚队能两次冲进四强,也与自身变化多端的战术安排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名义上是打防守反击,可是却拥有世界上最华丽的中场——莫德里奇、科瓦契奇和布罗佐维奇。
很多时候,“铁三角”之间的传控可以起到稳定阵型的作用,而他们在进攻时,又从不依靠无与伦比的中场完全压上,往往是寻找战机通过快速反击在边路传中,甚至为了保平而放弃很多看似不错的进攻机会,通过不停变化的战术来让对手摸不着头脑。
其实,就连一直坚守传控的西班牙队,在恩里克的带领下也有战术体系的创新。
他根据本国进攻球员普遍身材不高的弱点,安排了“小快灵”的进攻战术,在传控的基础上强调了边路的快速接应,可惜的是在进攻最后一环,没有像托雷斯或者比利亚那样的一锤定音型中锋,最终输给了战术更加灵活的摩洛哥队。
而作为众矢之的的巴西队,则把所有的牌都放在了桌面上,成为所有球队研究的对象。
被研究不可怕,没变化,才是真正的可怕,“桑巴军团”这一次准备充足却变化不足。
无论是首发阵容还是阵型打法,连普通球迷都能预测出来,内马尔何时上场、起什么作用也在对手的掌握之中,因此当他们遇到克罗地亚队时,就不得不败下阵来。
因此,世界杯冠军的最后归属者,必定是主教练具有开阔思维,不拘泥于传统打法并且能随时做出相应调整的球队。
从这一点上看,阿根廷队与法国队进入决赛是众望所归的。
也许有些球迷在看了本届世界杯大部分比赛后会抱怨,球队的战术体系不仅大致相同,连本来的特有魅力和极具个性的球星也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的确,这就是世界足坛交流融合后的一个结果。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科技、通讯和交通的不发达,世界足坛的流派是多种多样的,总体上分为欧洲力量派和南美技术流。
往细了分,还有传统英式长传冲吊打法、荷兰的全攻全守、德国的高压逼抢、西葡拉丁足球以及意式混凝土防守等战术体系。
但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足坛再无秘密可言,每一场比赛都能通过卫星转播到千家万户,每一个细节都能被足球教练无限放大后研究,因此不管是欧洲还是南美,战术的趋同性是不可避免的。
各种流派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交流中开始融合,因为大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那就是获胜。
而在球员的培养上,随着超级巨无霸式的豪门俱乐部出现,各国青年才俊的交流与融合也愈加明显。
俱乐部在培养新人方面上,开始用模板来打造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球员。
例如在本届世界杯上的传统中锋,像法国队的吉鲁、西班牙队的莫拉塔、克罗地亚队的佩特科维奇,风格与特点都十分相似。
后卫,则是像荷兰队范迪克那样的才算最完美,因此当阿根廷队冒出一个马丁内斯那样的矮个子,大家都觉得很另类。
因此,在本届世界杯上,像梅西、C罗、莫德里奇、格列兹曼以及奥乔亚这样有鲜明特点,一眼能从人堆里认出的明星越来越少,更不用说之前的马拉多纳、小罗、博格坎普、苏克、布兰科等让球迷永难忘怀的球星了。
本届世界杯上更多的是各大俱乐部批量培养出来、没有鲜明特点却效率极高、实用性极强的球员。
这样的球员很适合讲究平衡,讲究整体配合的战术体系,而打整体足球往往会带来胜利。
因此,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下,参加世界杯的32强只有少数球队保留了追求个人技术和风格的球员,这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足球之所以极具魅力,也在于它不会死板地复制粘贴所谓的成功秘诀,总有新的天才球员和教练用新的理念来改变足球,哪怕等上许久,也要在世界杯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