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米哈伊尔2世也是不同意的,他的外交大臣也秉持这个态度,主张对华夏帝国发动攻击,并且尝试与德国联合。
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虽然在1战中,德国和俄国属于敌对关系,双方互相战死在符合手里的军队以6位数甚至7位数计算。
但是,高层势力中,最亲近德国的国家,并非是奥地利,而是俄罗斯帝国。
而且第2名也不是奥地利,而是意大利王国。
两个协约国,政府中却有不少亲近同盟国的高层官员。
战争开始后,这些官员因为立场问题,坐上了冷板凳,但是俄罗斯帝国战败并退出了战争,还因为遭受华夏帝国进攻,需要德国的支持。
情况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改变。
外交大臣,在战争之前,就是尼古拉时期外交部的亲德派官僚、贵族,极端反对同意英法的提议。
但是在短暂而频繁的谈判后,米哈伊尔2世很快改变了主意,同意同华夏帝国暂时停火,甚至达成停火协议。
亚历山大知道俄罗斯帝国的困难,但是也无法接受这个消息,因为他认为,这个消息会导致刚刚团结起来的俄国彻底分裂。
“不用担心亚历山大,最多1年,我会给大家1个解释的。”
米哈伊尔2世松了口气,亚历山大来询问,证明事情没有向最差的方向发展。
他之所以敢同意停火,就是做了充分的预案。
当然,前提是他有机会公布并实施1些政策和计划,而非被愤怒的人群1波带走,被迫退位。
就像他的倒霉哥哥,正在荷兰避难的尼古拉2世1家。
“帝国现在的情况很糟糕,工业产能不足战争之前的30%,农业生产下降了1半。”
“持续数年的战争让政府欠下大量外债,我们甚至无法给官员发放工资。”
“长此以往,帝国的政府机构将会全面停摆。”
“我也不想停火,但是情况很糟糕,亚历山大,除非我们能凭空变出几千亿卢布来,不然我必须接受英国人的建议,亚历山大。”
米哈伊尔2世1副悲痛万分的模样,实际上,这也正是他真正的情绪。
同意停战,就等于暂时向华夏人承认自己的失败,上1次他们这样做,还是在十8世纪早中期。
“那么陛下,英国人给的条件是什么?”
亚历山大皱着眉头。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情况比米哈伊尔2世说的还严重。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极端主张继续战斗。
只有对外防御作战,才能在这种困难时刻凝聚人心。
“财政支持,战后的政治支持,以及让我们不承认华夏帝国的债务。”
“这么1来,我们就会少掉上百亿卢布的债务问题,财政也能松1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