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知为何,周培却不看好,碍于老夫子的颜面,亦或是那个师兄那遥在都城里当官的亲哥哥,到底没有敢明面上做些什么。
那师兄也知道周培不看好自己,亦不上前凑热闹,自己该学就学,该读书读书,很是看的开。
对于周培带队的“论理”,自也是避而远之的。
后来老夫子出面,便将这位神隐一般的师兄给拎了出来,带去了论理中,可谓是大杀四方。
据见过那几场论辩的人回来说,那师兄一开口,旁的私塾里那些学生,便是连张嘴的机会都没有。
甚至曾经恨不得拿鼻子看自己私塾的那些个夫子们,更是连连赞赏点头。
只说这样的好苗子,从前怎的没见过。
爱才之心亦显。
师兄顾着老夫子的颜面,只说自己醉心学习,不善言辞,论理之事实在不擅长了些。
那样“舌战群儒”般的气场,说自己“不善言辞”,再联想到周培那古板的脸。
个中缘由,任谁都是心知肚明的。
只说是辩的很是尽兴,约好了下月再论。
可老夫子也不过是出面调停,后来与周边私塾关系缓和了,便也不再带队了。
而那师兄,便也一如往前那般,不再出面。
后来乡试里,一举得中,也到都城里投奔兄长去了,不再回来。
是以后来的私塾里,在周培的管理之下,再无能人。
周培对此并不在意,
他觉得,书本里的东西都学之不尽的,哪还有功夫再去想些书本之外的东西。
古人言,能传至今,都是有大学问的,
那般大道理,岂是那些半大的毛头小子能参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