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今日一下马车,她便双手提着裙摆,熟门熟路地往作物种植区与御苑相接壤的地段跑。
南山庄园最大的管事名叫宋英成,四十来岁,日常里沉默寡言,总板着一副面孔。这会儿,他躬身跟在兕子身后,半句话也不多问。
终于到了选定的地点,小兕子气喘吁吁的,叫松萝将图纸递给宋英成瞧了瞧。
松萝轻咳一声,拿乔道:“宋管事可瞧清楚了,这是房玄龄房相公的画作。陛下与房公有意改良现今的暖房,好方便日后在北方大规模种植越冬的疏果。这差事若办好了,宋管事日后何愁不能步步高升呢?”
这些话术,都是早就议定的。
一个四岁的公主,论你如何受到宠爱,在这种事关皇庄收成的大事上,总归不能得心应手地用人做事。
房玄龄善识人心,索性就教了兕子这么一招。
小兕子悄悄观察着宋管事的表情,见他一口应下来,又问起松萝一些细节问题,忍不住掩唇偷笑——
老房说的“狐假虎威”、“以利诱之”,她学会啦!
小半个时辰后,宋管事将新式暖房差不多摸清楚了,又问:“公主希望多长时间建成这些暖房?”
“当然是越快越好。”兕子掰着指头,“下个月初,就要种越冬番茄啦。”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宋管事至少要建成两座容纳番茄的暖房。至于余下几座,或许可以延后一些时间。
宋英成在心中掐算一番,咬了咬牙,壮着胆子问:“禀公主,奴想要寻一些附近村子的农户来皇庄里做工。一来,可以加快工期;二来,今年雨水多收成不好,留他们为朝廷多做半月工,也能减少租税、免除调税。何乐而不为呢?”
宋英成压根儿没指望四岁的公主能听明白这番话。
可兕子近日跟着房玄龄读书,长进了不少,恰好听房公讲起过大唐的“租庸调制度”。
前隋大乱,炀帝被杀之后,太上皇便从太原起兵,直入关中定都长安。
整个武德年间的征战、流离,叫大唐在建朝初期人口锐减,只余200多万户,合计1000万人口。
百业凋零中,租庸调制顺势而出,成为贞观年间一直坚定执行的赋税政策。
按照小兕子的记忆和理解,朝廷为每户每丁分田一顷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不得买卖,八十亩则为口分田。
在这个前提下,“租”指的是每个丁男要缴租税——粟二石;
“庸”指劳役。丁男每年为朝廷义务做工20天,或每天缴纳三尺绢代替;
“调”则是征收课税。多以绢布棉麻的形式,随乡缴纳。1
瞧见兕子认真思考的小模样,松萝及时附耳:“公主,今年桑麻的收成都不好。若是农户们多做工15日,便可以免除课税了。”
这话就好懂多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