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熟练地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太孙吃韩信的醋,太子搪塞过去,言韩信有大才,尔不如也。
春秋笔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太孙的黑历史详细记录,太子的就选择略写。没办法,太子是他的吃瓜好伙伴,而且王上偏爱太子,史官还不想被收拾。
当臣子的就要足够有眼力见,谁能得罪谁不能,得心里有数。
关中的雪即将化尽的时候,齐国的战事才大范围平息。
但齐王建还是不能回咸阳。
攻打临淄之前,蒙恬迅速拿下了有异心的齐国守将。而后由田儋整合士兵,配合蒙恬攻取了都城临淄。
国都被迫之后并不代表齐国被灭,因为表面上秦人是来协助齐王建归国的。所以后续还经历了一场做戏,齐王建为表感激主动俯首称臣,声称愿意成为大秦的附属国。
蒙恬推脱自己做不了决定,传信去咸阳询问王上的意见。秦王则回信表示齐国乃大国,不好随意收为附属。
实则是秦王政并不想自己辖下有个所谓的附属国,要收肯定是收为正式的国土。
古代讲究三推四让,无论是天子禅位还是老臣致仕,都得有个推辞的流程。反复几回才能答应下来,否则显得太过迫不及待,会被世人指指点点。
齐王建一开始以为秦王也是在走这个推辞的流程,于是反复传信了几次说要归附。
秦王固辞不受,让他很是纳闷。直到被郦食其点醒了附属国的特殊性,才恍然。
当年吴越争霸的时候,一开始吴国就是没有灭掉越国,而是将越国收为臣属。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雪前耻,反手覆灭了吴国,没有像当初吴王那样手下留情只让吴国当个附属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吴国的下场摆在那里,秦王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齐王建:早说嘛!
齐王建本来也没指望保留齐国的编制,只是一般说归附都是成为附属国,他没转过这个弯来。
既然秦王是这个意思,那齐王建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找郦食其出了点主意,然后又做了几场大戏。
大意就是用各种自然异象证明自己不适合继续当齐王了,齐国应该并入秦国之中。这是上天注定的未来,阻拦的人都会倒大霉云云。
给自己扯了个顺应天意的大旗之后,齐王建就自请去除王位,降为齐侯了。
这次终于没有再生波折,虽然齐国境内的庶民大多有点无法接受,但庶民淳朴。听说了几则仿佛是神罚的故事之后,就不敢再明着抱怨。
本来意见大的也多是
贵族而非庶民,庶民只要日子能过下去,哪里会管是谁当统治者。()
而齐国的贵族≈hellip;≈hellip;之前已经有一波人偷偷投效秦国了,还给秦国筹集了粮草来着。后来见局势不妙,又有人叛投大秦,剩下的齐国忠臣真没多少。
2本作者无字惊鸿提醒您最全的《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尽在[],域名[(()
这个时候还没投效的大半是观望党,不一定想维持齐国的统治,只是单纯的没想好要不要转而为秦国效力而已。
蒙恬在齐国没打什么仗,净去抓逃窜的贵族了。大多还不是齐国贵族,而是之前净身出户逃来齐国寻机复国的那些人。
更离奇的是,蒙恬带去抓人的还不是秦国军队。因为齐王建说他们这些人在齐国作乱十分惹人厌恶,这是齐国的遗留问题,不如让齐国军队去抓人处决。
当然,这个主意也是郦食其出的,齐王建没那个脑子。
别管天下人知不知道到底是齐王想处决他们还是秦王想处决他们,反正明面上动手的是齐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