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挤在两室一厅的家属院里,两个房间,一间被爹妈弟弟占去,一间被哥哥嫂子占去,罗丽萍平常就睡在客厅的角落,很简陋地拉了个帘子,隔出一小片私人空间。
罗丽萍初中读完就出来打工了,一开始是在针织厂当临时工,一个月也就四五十块钱。
后来罗丽萍看人家摆摊赚钱,好的时候一个月净利润能挣一两百,她就也想去摆摊。
她妈听说罗丽萍要学人摆摊,第一个不同意,不光她妈不同意,她爸她哥她嫂也都不同意。
但罗丽萍是个犟脾气,她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谁也拦不住。
从小到大,因为这犟种脾气,她也没少挨爸妈的打。但这脾气非但没被打得改了,还越来越犟。
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罗丽萍揣着自己打工赚的钱,去拜师学艺,学了现在的卤菜技术。
摆摊第一个月她就挣了一百多,刨去购买食材的成本,净赚七八十。为了让家里人闭嘴,不再干预她摆小吃摊,第一个月她就给了她妈四十块。
以前她在针织厂当临时工一个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块,除去自己的开销,一个月最多给家里补贴三十块。
现在她去外面摆摊,能给家里补贴四十。如她所料,她一交钱,她妈和她嫂顿时就闭嘴了,她妈和嫂不多说什么,她爸和她哥自然也没了意见。
后来她摆摊收入稳定了,基本就给家里交七八十。
而且,她妈和嫂子很快也发现罗丽萍出去摆摊的另一个好处,家里的活儿有人干了。以前罗丽萍在针织厂上班,早上到点就走,晚上才能回来,白天家里的活儿都是罗母来干。
现在,罗丽萍摆摊一般也都是中午或下午出去,剩余在家的时间罗母就理所应当地使唤她干这干那。
……
孟箬听完,脸上也是难掩惊讶,她还以为罗丽萍作为未来女企业家,就算不是高学历,大学至少也是上了的,没想到她初中读完就不读了。
不过想来也是,七零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乡下的女孩子,小学能读完都算是不错的。
乡下的女娃,不仅要读书还要干家务干农活。
一个初中毕业的女性,从摆摊开始,一步步走向开店,最后将店开向全国。
这其中的励志与艰辛怕不是一两句话能够概括的,那定然是一条充满机遇与曲折的道路。
只可惜原书对罗丽萍的奋斗史着墨不多,不然孟箬倒是很有兴趣拜读一下。
其实不仅是罗丽萍的奋斗史,原书对罗丽萍这个人都着墨不多,包括她的出身和家庭。
原书提到女企业家罗丽萍,只是在书中后期描绘丰州市发展的时候,一笔带过着地介绍过她。
而孟箬之所以
在听到罗丽萍的名字,就联想到书中的女企业家,大概是因为她是穿书者的缘故,原书的剧情就跟刻在她脑子似的那么清晰。
聊到最后,罗丽萍很自然地问起孟箬这个合作具体是怎么合作。
“罗妹妹,你觉得我做饭手艺怎么样?”孟箬反问。
“很好吃。”罗丽萍实话实说。
“那你相信我卤鸭货的手艺吗?”孟箬又问。
这回罗丽萍想了想,因为她并未吃过孟箬卤的鸭货,但她最后还是点头。
并一脸认真道:“我相信。”
“妹妹,你现在荤菜一天卖多少,素菜一天卖多少?”孟箬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