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做邓载,另一个叫做薛稷。
这两人属于同一个门派,门派的名字,唤做农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华夏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农学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很多人对此展开研究,也涌现出相当多的优秀农学家。
从春秋时期的许行,到西汉时期的泛胜之,再到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都是很有名的人物。
两宋之交,也有一大批杰出的农学人才,活跃在天南地北,指导老百姓种地。
邓载的父亲邓御夫,便是个中翘楚。
邓御夫颇有隐士之风,不愿出仕,反而愿与农桑为伍。
晚年时,邓御夫将自身数十年的农学经验,撰成《农历》一百二十卷,传于后世。
邓氏家族久居济州,此次梁山大办学宫,晁迪便向推举了子承父业的邓载。
邓老弟,赶紧过来吧,梁山的经费充足,正好拿来搞研究。
而邓载对梁山的观感,其实是不错的。
他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对于梁山的土地政策,非常熟悉,也很拥护。
现在又有经费支持,又有熟人举荐,就赶紧跑过来了。
……
相较于有家学传承的邓载,薛稷属于野路子出身。
他家境贫寒,种地是他的本职工作。
很小很小的时候,薛稷就跟着父母,在土里刨食了。
也不知什么原因,他种的庄稼,总是比邻居们好上一大截,大家伙儿羡慕不已。
这就是天赋,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拥有的东西。
靠着种地的绝活儿,薛稷家里的情况渐渐改善。
还有些地主专门把他请去,指导种田事宜。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薛稷可能也就是个种田小能手。
命运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发生了转折,有个神秘老人偶然间瞧上了他的天赋,动了收徒之念,之后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指点。
从此以后,薛稷对农学一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出色的农民,而是想着书立说,将自己种田的经验传承下去。
这也是薛稷的神秘师傅,对徒弟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问题是,着书立说是需要经费的,出身贫寒的薛稷,没有这个资本。
梁山开设学宫的消息传来,薛稷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