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看来,能被朝廷委派小规模施行科举的大儒,就是一地学问之扛鼎。”
“当然得争上一争。”
“其余不服者,自然都托各府衙给我递了信。”
“还有不少服气的,也借机上书,表示自愿贡献一份力,以为辅佐。”
“不过三日功夫,这事都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了。”
“这些信件,都还只是离应天府近的。”
“等到此事彻底发酵,只怕来往的信件会更多。”
常升了然的点头到:“当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自然会有无数的人想方设法的从中分一杯羹。”
“但这事还无法明文定立参与标准。”
“更不能一气拒绝。”
“即便还没有翻阅这些信件。”
“我也敢肯定,除了殿下从东宫旧臣中筛选的大儒,还有不少从朝廷告老的大臣、地方大员的亲族、甚至是前元想要趁机洗白投效的遗老。”
看朱标难看的脸色就知道。
常升说准了。
朱标显然也明白这几类人背后各自代表的分量。
原本只是为了帮朝廷临时补充一些人才推行的试科举。
但现在,肥肉变成了烫手山芋。
插足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处理不好,好事就有可能变坏,甚至打击到朝廷的威望。
“如今,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听着朱标诉苦,常升哪能不明白他的意思。
不就是想让他再给出出主意么。
正巧这个文人相争的乱局也正是他想要的,这不得赶紧把那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老小子扔过去,火中取栗。
以他的本事。
只要以一地为样本,不管暗地里怎么拱火,只要最后确实解决上了明面的纠纷,朝廷就可以当做范本向全国示例。
“我前日去天界寺,碰见了个对口的人才,正巧可以应对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