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语桐有些物是人非的感觉,她这同学以前不这样啊。
送走了魏金玉,她心里有些怅然,怪不得都说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
这价值观确实是不一样了,记忆里那个有些侠气,还有些傻气的姑娘,现在也面目全非了。
剩下的假期杨语桐又遨游在文献资料里面了,偶尔会和陈致煲个电话粥。
初二这天,杨语桐去给爷爷拜年,她家三口人去的早,她爷爷正在家拿个软笔写字。
杨老爷子的毛笔字写的没的说的,这么多年她家就没买过对联。
看着她爷这颤抖的手,可比以前抖的严重多了,虽然他年轻时写毛笔字也是颤抖派的。
杨爷爷说要再写份家谱,她们家的家谱挺简单的,就是爷爷自己手写了几份,发给了儿子。
杨家的家谱,是从清朝顺治八年被从关内移民到关外开始记录的。
据说老祖宗叫做杨仁,挑着个扁担,里面坐着两个儿子,带着媳妇从山东有个叫小云南的地方来到了关外。
到她爷爷这才是第七代,好家伙她家七代人熬走了最后十个皇帝,还送走了旧社会,见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杨家这长寿基因挺强大,就她知道的,她爷是九十走的,太爷是八十九走的。
族谱上面大多只有男子的传承,女子就提个名字,最多写上嫁到哪家去了。
她家也就出了她爷爷这一个文化人,家谱做的也不那么讲究。
要按古礼来讲的话,女子不入谱,她家的姑娘是不能入谱的。
嫁进来的女子,从她奶奶才有名字,以前的都是什么氏,比如她太奶叫杨王氏。
这回杨老爷子准备给他孙女留半篇,这女孩子太能事了,央台的新闻上他都看着两回了。
又是状元,又得奖的,他这回先把这些事写上,再留些空,他这孙女才二十多岁,以后能得的奖多着呢。
杨语桐看家谱上还有四句话,做为后辈家里男孩子名字中间的那个字。
“爷,这几句话是谁编的啊?”这还挺有才的,字都不错。
“前面几个是以前几辈用的,后面都是我编的。”杨老爷子心思那是没少花。
杨语桐也叹息她爷爷费的这个心,可惜了,她堂哥后来倒是有了儿子。
可人家是花钱找人算的,起的名字根本没用这个字。
话说到这,她爷上辈子最后可是走的有些遗憾啊,走之前还生气呢。
“你们两个真行啊,我都活到九十了,你们谁也不把对像领回家给我看看。”
当时杨语桐和堂哥面面相觑,他俩那年还都没找到对像,用她大伯娘的话说,真是两个没本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