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当他听说抄厚厚一摞书才半贯钱时,更是惊的合不拢嘴。
他悄悄将苏辙拽到了一边,低声道:“八郎,这人心也太黑了点,这些书加起来这么厚,我半月才能抄完。”
“除去笔墨纸砚的开销,只怕半个月下来我只能落两三百文钱,实在太辛苦了。”
“要不,还是算了吧?”
苏辙就知道苏轼会这样说,好在聪明的他早有防备:“六哥,我们昨日是拉过钩的,你可不能反悔。”
“还有,我的钱都已经被你借走,被你吃到了肚子里去了,你既不愿抄书,打算用什么来还钱?”
苏轼:……
一旁的书商家中也是有儿有女的,瞧见这两个小娃娃商量来商量去,很有意思,笑着道:“你这小娃娃年纪小小,却写的一手好字。”
“既然如此,我就多给你五十文钱吧!”
苏轼这才勉为其难答应下来。
苏辙见状,就拉着苏轼一起去选起书来。
他是左挑右选的,最后为苏轼选中了一本《周礼》,苏轼也挑中了两三本自己喜欢的书,脸上这才有了些笑意。
苏轼不愧是苏洵的孩子,与苏洵一样,不喜欢这些“假大空”的东西,而更喜欢《论语》与三传的内容。
但是科举考试,可不是你不喜欢什么就不考什么的。
搁在后世,苏轼定是一偏科严重的孩子。
兄弟两人选好书,书商便要厮儿与他们说注意事项,说的无非是些字迹整齐干净,纸上不可有污垢之类的话。
苏辙与苏轼皆有几分心不在焉,四处打量张望。
纵然已临近春节,铺子里仍是热闹非凡,学子们是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一个个是衣衫质朴,抄书也是为了能多赚几文钱。
苏辙却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拽了拽苏轼的袖子,低声道:“六哥,你看,这不是陈太初嘛?”
这名叫陈太初的半大少年也是北极院的学童。
说起来,如今北极院中就数他与苏辙两兄弟最为耀眼夺目。
苏辙俩兄弟是因年纪小,天资聪颖著称,而陈太初则因家境贫寒,勤奋好学而著称。
陈太初出生寻常,两年前才由寡母带着他前来北极院拜师,彼时他是大字不识一个,但如今已是“乙”班的学生,每每考试皆是第一名。
苏轼虽好学,但他更好吃,好玩,好睡觉,比起陈太初来差了许多。
故而北极院的学童提起陈太初来都很是佩服。
寒门难出贵子。
寻常百姓家想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实在太难太难。
像那靠着努力出人头地的,不免更值得人钦佩。
苏轼也是面上一惊:“呀,陈师兄怎么在这儿?”
他这话刚说完,就明白过来。
即便苏家未开纱縠行之前日子艰难,却也是吃穿不愁,家中有奴仆在的,从小到大他觉得最难受的事儿便是在程家遭人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