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不大,却像一柄利剑,瞬间劈开了会场里针锋相对的氛围。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男子缓缓起身,他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锐利。
“你谁啊?也敢在这里大放厥词!”赵老吹胡子瞪眼,语气里充满了不屑。
年轻男子推了推眼镜,不慌不忙地说道:“我是《艺评新潮》的编辑,李明。”
李明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阵阵涟漪。
紧接着,又有几个年轻的评论家站出来,纷纷表示对夏瑶作品的肯定。
他们从艺术的创新性、时代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驳斥了赵老等人的偏见,他们的言语犀利而又充满力量,让现场的氛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然而,就在夏瑶的心情稍微缓和之际,一篇署名“吴评论家”的批判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再次将她炸得体无完肤。
文章洋洋洒洒,引经据典,用各种“专业术语”把夏瑶的新风格贬得一无是处,更可恶的是,还隐晦地嘲讽她的出身和动机。
“这人怕不是嫉妒我长得比他好看吧?”夏瑶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感觉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她紧紧地咬着嘴唇,指尖泛白,心里那股刚刚燃起的希望,仿佛被一阵狂风吹散,只剩下一片灰烬。
殷晨心疼地将她搂入怀中,在她耳边轻声安慰:“别怕,这些跳梁小丑,我会让他们付出代价的。”他随即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开始为夏瑶反击。
几天后,一些新兴的艺术评论账号开始发声,他们言辞犀利,角度新颖,将夏瑶的画作分析得鞭辟入里,将传统艺术圈的守旧和顽固批判得体无完肤。
夏瑶看着网上那些支持她的声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知道,这些都是殷晨为她做的,这个男人,总是能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给她力量,给她希望。
就在她逐渐走出阴霾的时候,一个来自现代艺术展览厅的邀请函,又让她陷入了新的迷茫。
展览厅希望她能携新风格作品参展,这对于一个想要证明自己的画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夏瑶的心里却隐隐感到不安。
“这会不会是个陷阱?”她看着手中的邀请函,眉头紧锁,自言自语道。
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是展览厅的负责人:“夏小姐,我们很期待你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