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物理来说,纯物理学就有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五大学科。
而多学科物理学还有化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经济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天文物理学七大学科。
两大分类加起来总计12门学科,而这十二门物理学科下,几乎每一个都有可以像树枝一样继续细分下去的子学科。
如果真要统计的话,当代物理学的细枝领域已经超过了三位数,正在朝四位数前进。
而对于绝大部分的学者来说,能在这三位数的某一个细枝领域中做到极致,获得其他物理学家的认可,就已经是需要用十几年甚至是一辈子去完成的工作了。
甚至对于大部分的学者来说,他们根本就走不到某一个细枝领域的最前沿,并且有能力将这个前沿区域往前拓展那么一丁点。
所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要想在不同大学科领域下同时拿到诺奖,难度真的太大太大了。
。。。。。。。
与此同时,另一边。
下蜀航天基地,带着任务前来航天局局长邬远康在向徐川了解清楚情况后已经离开。
办公室中,带着火星枯石菌最新研究实验数据过来的华科院陈文泽教授轻轻的敲了敲敞开的门,走了进来。
“徐院士,常院士。”
打了个招呼后,他看向徐川,眼神中带着浓浓的羡慕,笑着祝贺道:“恭喜徐院士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
作为一名学者,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他毕生的追求目标了。
当然,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毕生的梦想。
因为他从未将诺贝尔奖当做过自己的目标过。
毕竟梦想可以想,但目标是要追求和去努力实现的。
虽然说有时候他也会幻想一下自己能在五十岁之前被推荐一下评选科学院的院士,但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能获得诺奖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为以他的学术成就,距离诺奖实在是太遥远了。
作为当前学术界公认的最高奖项,拿到了这枚奖章就意味着获奖者可以在全世界都横行无忌,再也无需为科研经费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烦恼。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他想都不敢想的奖章,眼前这位比他要年轻近十岁的学者却已经拿到了三枚!
三枚!整整三枚,刷新了学术界历史,创造新史碑的数量啊!
这如何能不让人羡慕?
沙发上,徐川笑着道:“谢谢,我也确实有些意外,没想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委会这么破格,会同时给我颁发两枚奖章。”
闻言,陈文泽教授有些好奇的开口道:“话说两枚诺奖的话,应该可以携带28名家属好友一起参加诺奖的晚宴吧。”
徐川看了他一眼,笑着道:“你想去?”
听到这话,陈文泽摸了摸脑袋,嘿嘿笑道:“这可是诺奖晚宴,估计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没参加过,肯定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