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的柜台和方桌都挪走了。方桌留家里,柜台用不上,也比较旧了,被房主拉走了。
窗户另一侧,三面都有沿墙摆着的窄条长桌。铺子小小的,长桌就占了个形状,本质短短的。总共放了七张圆凳,改了以后,就比方桌多三张凳子,整体看起来却宽敞许多,进屋有地儿落脚。
墙面上挂了草席。参考了码头铺面的做法,在上面贴了些纸,写了菜单。
黎峰会说吃的,陆柳就让他说,然后写下来,贴在上面。让客人知道这些汤羹都是什么滋味。
汤羹都是家常汤,多数人都知道是什么味,乍一看,这些东西都多余,跟码头铺面的情况不一样。
陆柳经过数次考虑,还是写出来贴上了。他识字以后,见哪里写着字,都会看两眼,心里默念。想来书生也一样。
这些好滋味,他没用太文绉的词句,就是日常大白话,还有很多是口水话,用词都重复了,念着却很顺溜。
天冷了,心里念一回热汤的鲜甜滋味,就好像跟纸上的文字共感,也感觉肚里暖烘烘的。这能勾馋虫。
王猛现在识得几个字了,他跟酒哥儿玩的时候学的。
大强还不识字。姚安都没空学,更别提他了。
他俩跟黎峰一样,都是高壮魁梧的汉子,这样站在屋里,满满当当的。
陆柳又说:“还好书生们大多文弱,不然也站不了几个人。”
他们听了都是笑。
就在窗户正后面,掀开帘子,就进了后院。
后院真是小,面前的路不过两步远。陆柳走,要三步。
这点小地方,因是铺面,也开了一口水井。水井占了一半的地,上头盖着大过井口的板子,不用水的时候,要盖着,能坐人,能放东西。平常走路,就是旁边一条道。
空屋就两间,灶台连着炕,一墙之隔,一面做饭,一面睡人。
陆柳跟他们介绍,原来灶屋还要小一些,有面墙隔着,会放柴火和粮米、菜肉蛋。他们住附近,家里有空房,这间就不要了。
让海有田做中间人,跟房主商量过,柴房和灶屋打通也行,但他们退租后,桌椅都要留下。
后面有个角门,从这里出来,是条小巷子。往对面一瞧,也是铺面的后院。屁。股对着屁。股。
王猛和大强看了,只是说小,别的都没想法。
陆柳还跟他们说了这几个月摆摊的收获,他说:“天冷了,你们在山寨里收些皮料子做的背心、护膝、手套、帽子。这次不去码头卖,我在书院附近吆喝吆喝。这些书生久坐不动,皮料子防寒,他们也舍得买。皮靴也要。”
大强的心又热乎了。摆摊也能挣钱,皮料子也能挣钱。
他这次过来,还给陆柳一家捎带些了蜂蜜。都在罐子里装着。
这次是送人的,下个月他一定抽空来见识见识所谓的大集,到时多带些蜂蜜来,厚着脸皮问问陆柳,看能不能卖出去。
要是可以,他也有个攒钱的门路了。
他们晚上在家里住一宿,晚间吃饭,贺青枣不敢过来,赵佩兰就叫他到陆二保和王丰年那里去。
王猛眼尖,问了一句,陆柳说:“他是我请的帮工,以后就住铺子里的。还差两天开业,就在家里吃个饭。”
王猛便不问了。
家里多两个人吃饭,两个小宝的眼睛都往他们身上瞧,眼里都是好奇。
把他俩送到王猛和大强怀里,他俩又闹着要走,不给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