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想了想也是,她推着推车回家。把遇见郑山辞的事抛之脑后。
修个屋顶几天就修好了,这屋顶比棚子好使,耐用。
郑山辞写了折子说摊位的事,这是一件小事到了内阁手里就批下了,这份奏折甚至没有经过武明帝的手,这样的小事,武明帝也不会过问,魏首辅只提一句,武明帝就点头了。
郑山辞另一份奏折倒是让阁老们思量了许久。
“限田这个主意不错。”萧次辅沉吟道。这样土地可以最大程度上的调配,有了限制田地不会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些人的手里,现在提出这个办法是最容易施行的时候,要是过了这个时机受到的阻碍就更大了。
他们争权夺利有一个前提就是大燕必须稳定,限田就限田吧,他们还有别的路子可以赚钱。
还是有几个阁老反对,魏首辅说道:“那我们举手表决吧。”
一半对一半平了。
“这样我就把这个结果写上去让陛下做决定。”魏首辅把问题抛给武明帝。
阁臣们纷纷赞同。
雷阁老是支持郑山辞的,他做过户部尚书,对田地的了解比其他人都要深,郑山辞说限田的办法能让外边稳定下来,百姓踏踏实实的,这样对他们也有好处。
而且郑山辞限制官员买两百亩地,这也把官员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了,不至于限制得太死。郑山辞不是一个激进的人,很有分寸。雷阁老欣赏这样的人,要是说那种硬脾气不会说话,但为民着想的官员,雷尚书也遇见了。
不过并不喜欢。
他们做官后考虑的事情复杂,不是一个愣头青。要是像愣头青这样在官场上走不远。
奏折到了武明帝手上,武明帝琢磨了一下就把折子批了。
谢承跟在武明帝身边,他也能看一部分的奏折。谢承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他陪着武明帝处理奏折时,全当自己不会说话。
等武明帝把奏折批完后,他摆摆手:“你也先下去吧。”
谢承应声出去。他找谢澹去了,谢澹对武功很有兴趣,武明帝找人教他练武。谢承到了院子,一个桃子扔到他头顶,谢承捏着桃子抬头就看见谢澹笑吟吟的看他。
“皇兄,你这身手太慢了。做了太子也要锻炼身体。”谢澹说这话眉眼飞扬,样貌浓墨重彩的漂亮。他从树上直接跳下来,谢承的心顿时就跳得七上八下的。
谢澹早就这么玩过多回了,他拉着谢承一块进屋。
谢承做了太子后,接触朝廷就更深了。再加上武明帝看重他,谢承一直都很忙。这次终于能找二弟一块吃饭,谈天说地了。
谢承会喝酒,但谢澹年纪还是太小,谢承不让他喝酒。
谢澹只好同意。
谢承用完膳他回去继续做课业。他在武明帝那批奏折,回到东宫还要做郑山辞给他布置的作业。这次郑山辞给他布置的课业只有四个字,稳扎稳打。
对郑山辞给他出的课业,谢承都很慎重。
稳扎稳打,谢承思考起来。大燕现在的情况,国库渐渐充盈起来,至少在面对天灾的时候还能救灾,边境安稳,最近听说蛮夷有点小动静。快要到冬天了,蛮夷就会闹出一点小动静。现在朝廷因为田地的事都有些谨慎,在谢承看来这样的谨慎才是对的。谢承把自己最近的见闻感受跟稳扎稳打联系起来,心里有了思路,他一口气写完。
写完这篇文章谢承回过神来,天色已晚,而他现在豁然开朗。把这篇文章写完,谢承更加理解这段日子的朝廷局势了。
田地清了,父皇不会再做出更大的动作,至少不会比清丈田地更震动。现在所做的就是安静下来,等今年这个年过去后,新的一年慢慢的磨出来,提拔新的官员,打压旧系官员。一拉一压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另外谢承在盘龙殿注意到武明帝对边疆的关注度变高。看来裁军后又把虞将军调回来,父皇还是不太放心。
朝堂上的官员都是老狐狸,谢承深知自己现在还做不到让他们真心实意的畏惧,但他可以先培养小的一辈,抓他们的小辈。
比如他的两个伴读。两个伴读的家世不差,伴读天然就是他的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