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执着于官场的人来说,知道魏广德的态度,大多都会因此而转变。
不过,也不知道邹元标到底是为了在万历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亦或者他真的坚持“礼法”,在卢布表达意见后,邹元标依旧不为所动。
正常人做事,自然有自己的目的。
这个时候弹劾张居正,为非就是为名为利,甚至借此讨好魏广德,希望得到提拔。
可魏广德态度明确,皇帝态度明确的情况下,依旧如此坚持,就殊为不智了。
“魏大人,再劝劝,若真劝说不动,散衙前给内阁递张条子。”
芦布离开前,拉着魏时亮到值房外小声嘀咕道。
等芦布回到内阁,把刑部那边的事儿一说,魏广德也是气得不行。
真觉得中了个进士就不得了,一辈子蹉跎的进士多了。
魏广德稍微思考便下定了决心,等此间事了,这个人绝对不能留在京城,有多远滚多远,发配到边远的下等县去混到死好了。
实际上,对于邹元标,魏广德有所耳闻。
年初在江西会馆还见过他,不少人都说他是这一次来京城会试的举子中才干最为出色之人。
吉水那地方,当初出了多少大明朝的达官显贵,所以书香气极重。
而这个邹元标少年时拜师嘉靖进士胡直,随其出游,遍历名山大川,拜访了诸多书院,饱闻各家学说,是个有见识的。
这点,起点倒是比魏广德高得多。
魏广德出举前也曾把江西的山山水水游遍,诸多书院也都一一拜访过。
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然此观点其实在古代也很受质疑,因为许多学问大家坚持的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此间其实就关键的三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这三点的含义。
读万卷书就是博览群书,掌握理论知识;行万里路是指要在生活实践和大自然的游历中去体验去发现。
只有万里路,才能看得远,才能让已有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
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指要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就要“躬行”,就要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陆游在诗中强调了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凸显了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不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却是有失偏颇的。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非是对立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既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据说是杂文家刘齐提出来的,而明代董其昌《画旨》中记载的是: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不过魏广德的看法则是后世通俗的看法,加上他在大明朝的亲身体会,和书上记录却是不同。
读万卷书就是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