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余韵还未消散,长安的大街小巷依旧弥漫着喜庆的气息。林瑶和苏清婉从城楼返回宫中,虽沉浸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喜悦中,但二人心中对大唐未来的思虑从未停歇。新的一年,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在繁荣表象之下,仍潜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朝堂之上,林瑶召集众臣,神色凝重地开启了新一年的议事。“诸位爱卿,如今大唐看似盛世太平,可内里隐患不少。商业繁荣却有乱象,教育推进面临难题,民生保障仍需巩固,军事防备更不可松懈。大家有何良策,不妨畅所欲言。”
户部侍郎张宏率先出列,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商业税收改革成效显着,可随着贸易规模扩大,货币流通出现问题。如今市面上金银铜等货币混杂,换算繁琐,且私铸货币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市场稳定。”
林瑶微微皱眉,看向苏清婉,苏清婉思索片刻后回应:“张侍郎所言极是。货币乃经济命脉,混乱不得。我认为可由朝廷统一铸造标准货币,规范形制与重量,严打私铸行为,确保货币流通顺畅。”
林瑶点头认可,“此事就交由户部牵头,会同工部,尽快制定统一货币方案,务必在半年内推行实施,稳定市场秩序。”
紧接着,负责教育事务的礼部员外郎李明启上前奏道:“陛下,各地私塾兴办进展顺利,只是教材匮乏且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地区教学内容差异大,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标准化。”
苏清婉目光关切,说道:“教育关乎国家未来,教材问题必须重视。礼部应组织一批博学鸿儒,精心编纂统一教材,涵盖经史子集、算术、天文、地理等科目,分发至各地私塾,让学子们接受系统、规范的教育。”林瑶当即准奏,要求礼部在一年内完成教材编纂工作。
谈及民生,负责灾患救济的官员面露难色:“陛下,去年北方旱灾虽已妥善应对,但南方多地今年入春以来降雨频繁,恐有洪涝之虞。且如今各地粮仓储备虽有增加,但调配效率有待提高。”
林瑶神情严肃,“民生无小事。工部即刻协同各地官员,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做好防洪准备。同时,户部要完善粮仓管理制度,优化物资调配流程,确保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响应,保障百姓生活。”
军事方面,大将军李靖之子李源站出,抱拳道:“陛下,边境虽暂时安宁,但突厥残余势力仍在暗中活动,西域部分地区局势也不稳定。我军需进一步提升战略布局,加强情报收集。”
林瑶沉思片刻,说道:“李靖将军之前对突厥的打击虽让其元气大伤,但不可掉以轻心。朕决定在北方边境增设烽火台,加强巡逻,构建严密的防御体系。同时,派遣精锐斥候深入突厥腹地和西域,收集情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散朝后,林瑶和苏清婉回到御书房,继续商讨一些细节问题。“清婉,商业繁荣带来的新问题不少,除了货币,商业信用体系也亟待建立。如今商人交易多凭口头约定,纠纷频发。”林瑶忧虑地说道。
苏清婉点头赞同,“陛下所言极是。我们可设立官方的商业信用机构,为诚信经营的商户提供信用评级,交易时以此为参考,减少欺诈行为。同时,制定商业法规,规范交易流程,有法可依才能保障商业健康发展。”
二人商议妥当,当即下令相关部门着手筹备。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堂上下各司其职,围绕着诸多问题展开行动。
户部联合工部,对铸币工艺进行改良,选用优质金属,设计精美且难以仿造的货币样式。为了确保新货币顺利推行,朝廷在各地设立兑换点,以旧换新,同时大力宣传新货币的优势和防伪标识。为打击私铸货币,朝廷组建了专门的执法队伍,深入民间巡查,一经发现私铸窝点,严惩不贷。
礼部召集了全国知名的学者、教育家,在长安的皇家书院开启了教材编纂工作。编纂过程中,众人各抒己见,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篇文章都反复斟酌。为了让教材通俗易懂,还专门邀请了擅长绘图的画师,为教材配上生动形象的插图,力求让学子们易于理解和接受。
工部官员奔赴南方各地,实地考察水利设施。他们与当地百姓一起,加固堤坝,清理河道淤泥。同时,利用新的水利技术,修建了一些分流渠道和蓄洪池,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在粮仓管理方面,户部制定了详细的储备标准和出入库流程,引入了先进的仓储管理方法,确保粮食的存储安全和高效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