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玉面对摄像机说,
“哈萨克族的毡房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哈萨克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一座美丽的毡房是怎样建造出来的?今天我不但要给大家介绍,而且会身体力行,亲身参与搭建哈萨克族毡房的工程。”
夏有玉左手举起指着红色栅栏中央上方的红色圆圈说,
那个红色圆圈是毡房的天圈。毡房四周没有窗户,只有顶上这一个天窗。在上面覆盖可以活动的毡子,晴天把盖毡拉开,雨雪天把盖毡拉上,可以通风和保暖。
天圈由6根拱型细圆木交叉形成半圆形,嵌在圆形天圈圈底座的顶上。
用四个长度约3米左右的房杆,顶端插入直径1米左右的圆形天圈顶边框的孔眼内,固定住天圈的四个支点,然后就可以开始一根一根地穿插绑接房杆了。
毡房的构造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整体框架由栅栏、天圈、房杆、门、和毛毡等组成。”
夏有玉左手搭在旁边的红木栅栏顶端交叉木条顶上说,
“栅栏一般是用红木搭成这样的网格形状,非常坚固耐用。这个栅栏就是毡房的围墙骨架,交错的细红柳杆彼此相连搭成菱形,再用牛皮绳扎紧。
每块栅栏板高1。5—1。7米,宽约3。2米,可以自由折叠。如果是需要10块栅栏的围墙,屋顶需要架起八、九十根房杆。”
他走到附近地上的一大捆红木房杆前,抽出一根拿在手上说,
“这个长杆叫房杆,大约三米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枝做成。由工匠按照标准尺度做成前直后弯的圆形木杆。
把房杆上端插入红木的天圈孔里,再将房杆下端与栅栏捆绑连接就形成了房顶骨架。”
夏有玉双手举着房杆走到红色栅栏边上,将房杆顶端慢慢靠近天圈的小孔,但是他动作不熟练,试了好几次房杆顶端都没有进入天圈孔里。
叶尔肯看到后走过来,双手握住房杆下方,帮着夏有玉把房杆顶端挪入天圈小孔。
他的其他哈萨克朋友也纷纷拿起地上的几十根红色房杆,一根一根将房杆插入天圈小孔,一座毡房的上半部分骨架就搭好了。
这个工作大约花了二十分钟。
身材壮实的摄像师刘军随着夏有玉的动作变化,围绕他移动了一个半圆。清瘦的录音师魏新举着录音杆紧紧跟在摄像师身后。
花池今天才记住摄像师和录音师的名字。
紧接着,夏有玉在叶尔肯的指导下,学着将房杆的底端用牛皮绳捆在红色栅栏顶端的木条交叉口上。
经过几个小时搭接绑扎后,66根房杆共同撑起并固定了这组穹形屋顶框架。
夏有玉走到摄像机前面说,
“绑扎栅栏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细毛绳,用它们捆绑房杆和栅栏房墙的交接处,中间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子或其他金属物件,毕竟千百年来草原上的金属用品是很稀缺的。”
这时,夏有玉弯腰从地上掀起一大片白色月牙形状毡子的一角,这是覆盖屋顶的羊毛篷毡,但他力量有限,拖了几次都拖不动蓬毡,像蚂蚁拖木头,花池在摄像机旁边看得一直笑,但又不敢说话,因为正在录像。
叶尔肯看到后马上和七八个小伙子过来,一起动手将月牙形大蓬毡抬起,托到栅栏前面,一起用手托着盖到了一圈斜搭的红色房杆上。
接下来,大家又在红木栅栏外面裹上了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外面再包上一层毛毡,互相帮扶着将它们捆绑扎紧。
夏有玉干活的时候已经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他使劲用绳子捆扎毛毡,和大家一起用力固定毛毡。
现在,该给毡房安装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