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没有。
任何时代都不缺少青春,当然也就不会缺少青春文学。
只是没有明确的概念。
苏杭觉得,自己可以试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想想啊。
青春文学第一人。
对比曾经那几位,这一份红利如果能拿到,够吃一辈子。
恰好,这次高一的期末考试,虽然起高了,但也如同苏杭最初考量的那样,给他增加了一个标签,一道光环。
见多了,苏杭大致也明白曾经的套路。
青春文学,不只是文章写得好那么简单,同时还需要进行营销,诸如穿肚兜签售的叛逆少女啊,诸如打造亿元作家人设啊,诸如书展上30多个国家买走版权啊,诸如一字未写就拿到天价预付费啊,各种折腾,各种炒作。
都是生意。
但也是真的赚钱。
很多钱。
落地扇呼呼吹着热风的夏夜房间里,台灯下,苏杭斟酌一阵,在本子上写下两个关键词:
“十六岁”。
“学霸”。
前者来自张爱玲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
苏杭今年16岁,如果能够成名,相比18岁之后的成年人,自然而然地就能吸引诸多关注。
至于后者,学霸,还是三门主科都能考到满分的那种,已经不只是青少年,在任何年龄段上都能形成共鸣。
两者结合在一起,一加一,必然会大于二。
这就是苏杭在合适时机可以拿出来进行自我营销的两个标签。
然后是具体执行。
目标定下,苏杭并不盲目乐观,成功了,是上限,不成功,再接再厉就是。
苏杭的追逐下限,只要能赚些钱,就是好的。
苏杭不太清楚现阶段的稿费水准是多少,但,对于一个父亲暂时失业母亲每月才拿120块底薪的家庭来说,即使一篇文章只有几十块收入,对于这个家,也是一种很大的经济缓解。
于是又在本子上补了两个字:
“赚钱”。
写下这两个字之后,又提醒自己,不能急。
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理顺了思路,苏杭从桌前一排书籍里抽出一本杂志,还把眼前已经用了大半的小32开作业本翻到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