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在高丽之战中彻底脱颖而出,成为大唐新一代的佼佼者,让李治很欣慰。这意味着,以后他可以彻底抛弃那些贞观武将了。
他要以薛仁贵为中心,建立自己的武将系统。
为此他不断物色人选,让一些有潜力的青年将领跟着薛仁贵,学习打仗的艺术。
一个薛仁贵是不够的,大唐疆域辽阔,一个薛仁贵根本就不够用。即使他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几个地方。
上次和高丽的战争打到最关键处,结果北方的铁勒发动叛乱,为了应对,只能从高丽前线抽调将领。
最后完成对高丽的战争无功而返。
教训太大了,不能再次重演。
如果再来两次这样的事情,不仅李治撑不住,大唐的将领也撑不住。
而现在老将已经太老了,已经不堪大用。能独当一面的年轻将领还是太少了。
他迫切的需要新人,像薛仁贵这样的猛人,越多越好。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嘱咐薛仁贵,在打仗的同时,也要带出一批人才出来。
纸上谈兵终归抵不过真刀真枪的训练。
对于李治推心置腹的交代薛仁贵自然铭记于心,这说明李治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做外人。
所以在大军出发后,薛仁贵对于郭待封一路上都是耳提面命,悉心教导。一方面是因为李治的嘱托,一方面是因为他和郭待封的父亲关系还算不错。照顾后辈,是应有之意。
然而郭待封却十分不爽,他是来带兵打仗的,是来展现自己的才能的,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那才威风。
薛仁贵这个人总是唠唠叨叨,调兵他要和自己说原因,粮草他要和自己说如何计算,前面一个山坡他就指着和自己说如何预防埋伏。
真是受够了!
郭待封十分恼怒,这些还用你教?兵书上都有,而且我父亲已经教过我很多次了。你以为你是谁啊?你不就是打败了高丽吗?有什么好神气的?
如果让我郭待封出手,根本就用不了那么久,一个小小的高丽而已,我一出手就能吓破高丽王的胆子。
年少的心总是轻狂,郭待封也不例外。而且,他比其他年轻人更加的轻狂。
即使是薛仁贵的儿子薛讷都没有他这么轻狂。
所以为年轻的轻狂付出点代价也是正常的。
年轻人嘛,总要付出一点代价才能明白自己真的还差的选。
看到郭待封是这个表现后薛仁贵放弃了对他的培养。
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他浪费时间的。他的身边有无数人等着他的指导,等着他另眼相看。一个郭待封而已,你不学我还懒的教呢。
薛仁贵现在只有一个念头,干掉突厥的有生力量,夺回土谷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