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绍微微一笑,冲张安说道:“给他一百两银票。”
张安闻言从怀里掏出银票,抵了过去。
“你处理完家中事,可以到南边十余里外的盛家庄寻我,我叫袁文绍。”袁文绍说道。
方航闻言一怔,惊呼道:“敢问可是作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忠勇伯?”
“你知道我?”袁文绍闻言有些惊讶。
说实话,戚继光的那首诗能够有那么大的名气,并不是说诗写的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爱国情怀。
就像曹植写的那首七步诗一样,诗不见的有多好,只不过在特殊的环境下写出来,配合上故事,才会流传下来。
大周人爱词,加上他一个武将写出来的诗,自然更加不受待见。
别看官家命人把这一句刻下来,做成了牌匾送给他,但是这首诗在汴京都没有完全传扬开,更别说千里之外的江南了。
“有个同窗给我写信,其中就说了这首诗,在下拜读后,十分敬佩伯爷的情怀。”方航说道。
“哈哈,时间不早了,我先走了。”
到底是抄的,被人这么夸,袁文绍也有些脸红了。
“伯爷放心,三五日内,我比会去寻伯爷。”方航喊道。
袁文绍朝后面挥了挥手,头也没回的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长梧和品兰询问起了袁文绍。
他们一直以为袁文绍只是个武将,没想到袁文绍竟然文武双全。
袁文绍简单的把当初的情况介绍了一遍,笑道:“别太惊讶,武将从小也是读书的,事实上许多武将学习兵法,看的都是史书。”
“不是兵书么?”长梧疑惑道。
“哪有那么多兵书,以前没有印刷术,加上朝廷不允许兵书流传,好不容易流传下来的一些兵书也被世家大族收藏着,武将根本接触不到。相反,史书上有很多战役的记载,许多武将都是看史书中的战役来学习用兵的。”袁文绍笑道。
“原来如此。”长梧恍然的点了点头,说道:“我爹说我没有读书天赋,想请个武师教我武艺,我让我以后从军,我是不是也该看看史书?”
“闲暇的时候可以多看看,不过武艺也要多多练习。虽说战场上个人勇武用处不大,但是在关键时刻却能保命。”袁文绍说道。
……
四月初十,盛家祖宅一大早便热闹非凡,盛维虽然只是个商人,但是在当地名声非常好,当地的地主乡绅都很给面子。
就连当地的县令,也因为袁文绍的原因,赶过来参加喜宴。
盛维倒也聪明,临时更改了主婚人,让县令担任。
下午,盛长松迎亲归来,在宾客亲朋的见证下完成了婚礼。
婚礼完成后,便是酒宴,袁文绍因为身份的原因,给他敬酒的比给新郎官敬酒的还多,让他哭笑不得。
为此他还专门找盛维表达了歉意,毕竟盛长松成亲,他多少有些抢了风头了。
盛维没有丝毫在意,甚至还十分高兴。
盛家那么大的家业,肯定有不少人觊觎。
<divclass="contentadv">虽说盛紘是官,但是多年未曾回来过,一直在外地为官,对盛维的帮助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