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定河山TXT > 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 文武之道(第1页)

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 文武之道(第1页)

最为关键的是,东瀛与高丽不同。高丽在大辽灭亡之后,与大齐已经实际上是山水相连,两国之间并无什么太大的障碍。而东瀛则偏于海外一隅,周边都是大海。除了海路之外,根本就与大陆无任何的相连。便是与大陆最近的乐浪路,也是隔着茫茫大海。拿下东瀛未必是什么太困难的事,可怎么守住那里才是关键的所在。这还没有将那里,还算彪悍民风算上。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想要拿下东瀛,并彻底真正将东瀛收归大齐的版图,基本上不可能。这两个关键所在,才是黄琼迟迟没有对东瀛动手的原因。其三,便是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算得上如今并入大齐的大理故地,两川、黔中、湖广南北路,广南西路,都有大量的各族族长、头人。这些人以自己的村在为中心,以同族与血脉为联系,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个小割据势力。利用朝廷册封的世官职务,在本族分布地区横征暴敛,动辄叛服不定。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人相互以姻亲、血脉为连接,彼此之间相互勾连,对汉人进入其地盘极其排斥,尤其是对汉人移民更是拒绝。而若想要守住领土,尤其是周边与安南和南掌为邻的云南路。不大量移入汉民根本守不住。可若是强行移民,这些部族认为自己利益会被侵犯,首先就不会接受。到时候屠戮移民,恐怕都是小菜一碟了。这些路所在,本应该是大齐的腹地,现在反倒成了大齐身上的一个个毒瘤。而且这些部族所割据的地方,多是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如云南路,就是如今大齐主要铜产地。若是那里乱了,别说铸钱的铜,便是铸炮的铜都会断了来源。哪怕如今在攻占了东北之后,大齐并不缺乏移民的地方。甚至有些地区的人口,因为大量移民。导致了本地,例如山东路与河北路、山西路,本地丁口都已经有些不敷使用。但改土归流这件事,依旧摆在了黄琼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之中,首要第一条。黄琼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所以,几经考虑趁着自己还在位,先解决第一件事。至于其他的事情,还是交给自己的后人去解决吧。但在西域之乱解决,黄瑞枫未还朝之前,黄琼还是决定先不动手。而等到黄瑞枫还朝,黄琼并未举行献俘仪式。让黄瑞枫休息三天之后,黄琼才将人召进了宫。看着两年西域征伐下来,因为劳累又黑又瘦,但却是愈发成熟的儿子,黄琼却是欣慰的笑了笑。对着黄瑞枫道:“到底是朕亲手教出来的人,你小子这次在西域做的不错,朕很满意。军中那群老将,评价也很高。说你是本朝霍去病。虽说有些扯淡,但也算是靠谱的评价。”“你在奏折上,坚持不举行献俘仪式,朕很欣慰。你说的对,都是自家的亲戚,也算得上是皇室内乱,献俘那不是光宗耀祖,而是朝着自己脸上打。不过有一点,你却是说错了。虽说此次西域征伐,明面上是咱们自己家人打起来,实则却是为维护我大齐大一统。你不是与安西王在作战,是与西域那些做梦,都想着割据的实力在作战。安西王不过是代人受过罢了。”“所以,此次西域征战也是荣耀之战。从你在西域处置来看,可以说已经彻底的成长起来了。便是朕现在将大位传给你,也可以放心了。不过,朕也要问问你,你可知为何朕此次,力排众议。放着朝中那些更有经验功臣宿将不用,而坚持启用你这个秉政亲王为制置大使?朕现在要问问你心得。你与朕实话实说。不要有什么忌讳。朕看看你,到底学到了朕的几分。”对于黄琼最后这句语气严厉的质问,黄瑞枫倒也没有含糊,直接开口道:“回父皇,此次西域平叛看似军务,实则却是政务。单靠军功,的确可以强压一时,但无法压制一世。若是屠戮过惨,以西域诸部的秉性来看,恐怕几世都难以安稳。所以,此次西域平叛,单靠武官是不行的。而若是派其他文官为制置大使,无军功的情况之下,恐怕也难以制约骄兵悍将。”“自父皇继承大统以来,便改变了皇祖在位时重文轻武,对武官防备之心日盛的局面。再加上平叛、灭辽、灭高丽数战,使得相当部分武官骄横,文官极其难以驾驭。到时候,若是文武各行一套,相互各自掣肘。不仅战场上要吃亏,而且更会耽误朝廷的大事。若是选派其他的亲王、郡王为制置大使,父皇又担心安西王旧事重演。所以,便选定儿臣出任制置大使。”黄瑞枫的回答,黄琼即点头,但却又摇头。而看着儿子一脸迷糊的样子,黄琼才语气慎重的道:“自古以来,每一朝都是靠着文武两条腿走路。没有任何一朝,单靠文或是靠武,能够真正稳定天下的。重武轻文,很容易养出一批手握军权的军头。自古以来,谋朝篡位或是造反的,基本都是武官。便是曹阿瞒与隋文帝那种文人出身的人,也都是权贵世家的子弟。”“有驾驭文武的能力,才能够逐鹿天下。所以,自古以来历代帝王,都最为防范的是武将。而文官,尤其到了本朝的文官,与过去世家子弟出身不同,都是出身普通的读书人家庭。便是做到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等宰相的位置,也驾驭不了那些武官。尤其是朕的外祖事情之后,你皇祖对武将,特别是那些世家子出身的武官,越发的不信任。所以,便有了重文轻武趋势。”“不过,虽说重武轻文要不得。但重文轻武更要不得,以文驭武弊病则更多。朕刚刚已经说过,本朝文官极少有那种根基深厚的世家子出身,大多都是出身普通人家。他们自幼寒窗苦读那些圣贤书,想的便是一朝过龙门。大多都是不通军事。便是于明远、杨继元,那种虽说是进士出身,但能上阵杀敌都是后来慢慢学的。本朝文官除了毛鳞凤角外,大多不通军务。”“不仅上了战场会胡乱指挥,贻误战机,甚至是战败误国。便是长期对武将的压制和压制,也会使得武官对朝廷失去信心,进而慢慢的不愿意为朝廷效力。虽说避免了武官造反,或是割据一方的危险。但长此以往下去,军队的战力很难保住。一旦遇到百姓造反,或是异族入寇,大厦倾覆没准也就在朝夕之间。所以,驾驭文武平顺不仅需要手段,更需要维持平很。”“朕此次让你统军出征,除了考验你离开朕的身边,施政能力与应变手段之外。最为根本的,便是让你建立军功,确切说可以获取军心,这样才能获得武将真正支持。你也说过,如今随着三次大征皆胜,军中很是产生了一批骄横的将领。若是皇帝没有一点的战功,便只能靠着手段,去压制那些骄横武将。但这些手段若是搞不好,极为容易引起武将的离心离德。”“手段要有,但绝对不是扶文压武。朕当初,也是靠着先是平叛郑州,后平叛宁夏两次战功,才慢慢让那群武官支持朕。而不是谁当皇帝都一样,大家都是摸鱼混日子。若没有那两次战功,朕在伪帝造反之前,秘密调换一部分江南诸军将领,也没有那么容易。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两次平叛,朕发掘一批武将。在军中建立了部分自己的班底。这才是朕真正目的。”“相对于文官,武将首先世家相传的比例很大。毕竟行军打仗这玩意,也是需要人去交的。单靠自己一点点摸索,时日太过于漫长。而这些世家子,大多出身家庭都极其优越,几代人传承下来成了纨绔子弟的,倒是大多数。军中真正依靠的,实际上更多的是平民出身武官。若是单靠那些世家传承的武将,恐怕不仅用不了多少年,朝廷都有可能面临无将可用危险。”“让这些世家子出身的武将,在一地长期掌握兵权,也是比平民出身的子弟更为危险。这也是,朕为何设立两大武国子监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阶级限制,培养和发掘更多的人才。减少他们成长所遭遇的意外,以及耗费的时间。但这样出身武将,往往自尊心都极强,行事不受限制。身为皇帝可以不知兵,但是不了解这些人真正心态,那才是真正最为危险的。”“武将不可以为相,以文治武是必须的。可这也绝对不能说明,文官就要爬到武将的头上。文武二途,都是国朝的支撑,缺一不可。武将若是长期执掌兵权,的确是有造反的危险。但文官的毛病,朕想你也是心理清楚的。清高,自以为看几本书,便总认为天老大、地老二,他们是老三。便是皇帝若是想要天下大治,也得事事听他们的。也就是所谓圣天子垂拱而治。”“若是让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恐怕用不了几年,这些人就能将武将打压的连气都喘不过来。而朝廷不是单靠那些文官便能支撑的。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若是真让那些武将尊严扫地,真正遇到危难,又有谁肯去保家卫国?单靠那些只会动嘴皮子的文官?创业离不开武将,守业虽说离不开文官,但更离不开武将。对武将的确要防,但更要用,而且关键要看怎么用。”“朕此次让你去西域,也是让你通过亲身历练,可以做到怎么去揣测这部分人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恩威并济,更好的驾驭住这些人。记住,对待文官要严,但是不能苛。对待武官,要恩威并济。国虽大,忘战必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事情,永远都不要做。培养和发掘武官,明白他们的心态,以便更好的驾驭他们,让他们为国效力,才是真正为君之道。”说到这里,黄琼的语气之中显示出一丝狰狞:“不要想着,每个人都是白璧无瑕,更不要想着每个人都是忠臣孝子。为上位者,要知道用人所长,而避人所短。人有野心不怕,但是得在君王允许的野心。否则,再亲的人也不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