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路其实从他对如何改封秦王的建议里面,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与其把大明的藩王问题当成内部矛盾来处理,在朱雄英看来,倒不如转化成外部矛盾。
为什么会爆发靖难之役?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朱棣被逼的没退路了嘛,但凡朱棣有条退路,他都不可能起兵造反,如果没开天眼,都觉得以北平一地对大明倾国之力必败无疑,败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而之所以明知道是败也要拼死一搏,就是因为现在不拼,马上就死。
所以,真的不要把人逼到无路可退,大明在扩张期,是可以走海外封藩这条路的,这是和平的法子。
毕竟和平削藩这种事情,对国家是有利的,也有助于历史进程走上正轨。不管怎么说,塞王制度,在明初来讲,其实都是必然的一种抉择。
不要笑古人蠢,在特定的环境下,能规定出来的制度,往往都是当时的最优解,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差罢了。
宴会结束后,朱雄英被安排在了燕王府的贵宾客房休息。
夜深人静之时,他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心中思绪万千。
此行巡视五京,他看到了大明边疆的坚固防线,也感受到了边疆将士们的尽忠职守。
但更让他担忧的是,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危机。
像是吉安侯陆仲亨这种资历侯爵,在一个地方动不动就坐镇十几年的,可不仅仅是个例。
在如今的大明,虽然国公这个层级,已经开始频繁调动了,但侯爵依旧是军中的坐地户。
一方面,是调动起来会影响整个防线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是怕出乱子。
“历史一旦被改变,后续的变数便完全不可控。”朱雄英喃喃自语。
朱雄英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作为太子嫡长子,他的角色是很微妙的,不能越界,但也要为大明的未来筹谋布局。
不过九边制度和总兵制度,肯定是大明的未来的演变趋势。
这样的制度,虽然会造成防区更小更分散,以及总兵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但对于中枢来讲,明确划分防区和责任的制度,是更有利的。
之所以要搞总兵制度,是因为大明现在的指挥层级中间有空缺。
朝廷中枢负责军事事务的,是五军都督府。
这个没问题,无论是宋代的枢密院还是什么其他机构,中枢总要有一个抓总的军事负责机构。
问题就出在都司卫所制度上,这种制度由都司、卫、所三级构成。
都司是地方上最高级别,负责统领一片区域内的所有卫所,并向五军都督府分管这片地方的那个都督府报告情况。
卫是中间级别,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所,并调配兵力,所是最基层级别,负责驻守一定范围内的城堡或屯田,并执行卫的命令。
而在特定的地区,诸如甘肃、宁夏、辽东等地,由于当地就没有什么百姓,绝大部分都是军户,所以就设置了“行都司”来统管军民政务。
但问题在于,都司这个级别,管辖范围过大了。
以朱雄英刚刚经过的山西举例。
山西都司,十六个都指挥使司之一,于洪武八年十月设置,属于后军都督府管辖。
其内部有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太原前卫、振武卫、平阳卫、镇西卫、潞州卫、蒲州千户所、广昌千户所、沁州千户所、宁化千户所、雁门千户所,然后现在还名义上管着晋王三护卫和代王三护卫。
可山西的军事情况,是山西都司能够及时反应过来并且指挥的吗?
很显然不是,因为山西的最南部是中条山地区,而最北部,直接就是大同以北出塞的地方了,两端情况不说是天差地别,也可以说是毫不相干。